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6|回覆: 0

[訓詁學] 『紙』字:為什麼從糸旁?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1-7-24 09: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網
在紙誕生以前,絲綢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為我們光輝燦爛的古文化立下過功勳。


    追溯中國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鱉甲殼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為文字的載體;鐘鼎文――金文,是銘鑄在金屬器件的文字,其載體是金屬。


    除此之外,還有將文字刻劃在陶器、瓦當上的,稱瓦當文字;還有刻在岩石上的,稱刻石。這些文字閱讀起來極不方便,因而稍後出現了書簡。


    在秦代,皇家的文件也都是寫在竹簡上的。到了西漢,發展為寫在縑素(白色絲織物)上,稱為帛書。那時,重要的文件就都用帛書了。其實,帛書不是始於西漢,在這之前,就已有在絲織物上寫字的了。在【魯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張問關於士大夫的品行,孔子回答他『要言忠信,行篤敬』,子張要馬上記錄下來,來不及去拿簡,就寫在紳上(紳是絲製寬腰帶)。


    目前已出土最早的帛書是戰國楚帛書,可惜實物已為美國所收藏,我們不能知其面貌,據說很奇特,上面有書有畫。大概是因為絲織品代價太高,或者古代傳流下來的大量書簡未曾全部換代。所以在西漢,簡書與帛書並存。但是最有說服力的還是出土文物,馬王堆一號漢墓(a侯利蒼的夫人)出土的大量竹簡,都是目前已失傳的古代典籍,如孫臏兵法等,都是非常寶貴的史料。同時又在三號墓(利蒼的兒子)發現了大量帛書,有20多種古籍,約12萬字,其中有【老子】、【易經】、【戰國策】等,與現代本不盡相同,都寫在縑素上。綜上所述,帛書始見於戰國,到西漢逐步被廣泛採用,但囿於縑素價昂,所以與竹簡併存。


    話說到這兒,『紙』已經呼之欲出了,竹簡笨重,縑素價昂,那麼用什麼東西來替代它們呢?那就是紙。什麼叫紙?據東漢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對紙下的定義是『紙,絲滓也』。也就是說,原始的紙是繭衣、繅絲過程中的下腳廢絲以及漂絮時留存在篋底的絲屑纖維形成的一種薄綿片。這種絮片當然亦能寫字,比起縑素來要便宜得多了,但強度不及縑素。後來,就專門用此種絲滓來製作絮片。因為它是由絲組成的,取名曰『紙』,從糸旁。用現代技術名稱來說,其實它是屬於一種『非織造布』(凡用可紡纖維粘合壓製成的絮片,現代稱『非織造布』,以區別於紙)。非織造布是一個非常廣寬的領域,隨着科學的發展,它將應用於各個方面。另外,還有一種也是由絲構成的紙,是利用蠶兒在平面上吐絲,使不能成繭,所得平面絲片,加以壓制,稱繭紙。日本至今還在生產這種繭紙。


    用絲來做紙,成本還是太高,後來就出現了用其他纖維(如麻)來造紙。發現最早的這類紙是在西漢。到東漢蔡倫將造紙技術改進,正式生產紙,至此絲與紙才分道揚鑣。後來造紙又改用非紡織纖維(如木質纖維)。為了區別兩種不同的紙,另外又造了一個字,稱『』,但是這個字推廣不開,大家還是喜歡用『紙』字。因而『紙』字就沿用至今。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