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9|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徐復先生的漢語言韻學研究(2)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2-3-26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語文網
(2)利用音韻學知識考證文獻時代   
  徐復先生曾在【從語言上推測一詩的寫定年代】中有過如是論述:『當有了語言上別種強有力的證據時,古韻和語法可以作爲次要的證據。』所以,他在考定【孔雀東南飛】的寫作年代時,根據特殊詞語、幾個與年代有關的詞語以及幾個有關稱謂的詞語這幾個方面的證據將這首詩框定在了東晉時代的範圍內,然後用這一時代的語音特點予以佐證。   
  從海晏的【漢魏六朝韻譜】得知魏晉時期用韻情況極爲錯亂,最雜亂的是魚模和尤侯韻的雜葉。潘岳的【螢火賦】也是這樣葉的,他把殊、憂、游、流、珠葉在一起,反映了晉代一些韻部歸併分合的趨向。在詩中『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爲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在這裡,區是侯韻,求、留、由是尤韻,敷是魚韻,跟潘岳的詩的叶韻情形完全一樣。並且在這首詩『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里,把兄葉作陽韻,是民歌保留當時方言的現象。從上面用韻看來,它還完全沒有受六朝聲律的影響,這可以從反面證明該詩不是齊梁時代的作品。   
  3.利用古韻學知識明假借,求本字。   
  徐先生的著作【語言文字學叢稿】中收錄有【通假字質疑】一文,列舉了『熙、哈,宜、儀,比、皂,亭、婷,沈、耽,輒、執,策、懂,沁、深』這八對歷代注釋家因不懂古音而錯解的通假現象,可謂考證精審,要言不煩,茲揀一二略述如下:【晏子使楚】中有云:『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張純一在【晏子春秋】校注中引【淮南子・椒真】『鼓腹而熙』的例子認爲:『熙,戲也。』後世諸本,皆以此爲章,並且從語音上講,兩字音近,調類不同,可以通假。然而,徐先生在又見了屈原的【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群以顛越兮,又眾兆之所哈』後意識到:熙、戲兩字雖然理論上通假是『可以的,但楚國方言的特色沒有表現出來,猶爲未達一間。王逸的注中說:「哈,笑也。楚人謂相惆笑曰哈。」這裡用楚人的方言來說明屈原的遭遇,解釋比較精當。戲是一般的開玩笑,哈則牽涉到人身攻擊,看楚王嘲笑晏子的話,就可知道屈原在楚國是怎樣受到迫害的。』【楚辭・九章】爲愛國詩人屈原在懷才不遇,遭人誹謗嘲笑的情況下所作,而『哈』字定是作者以當時當地語言恰切反映自己心境的言語,再結合在【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境遇,倒是再符合不過了。接著徐先生又從語音角度進一步證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從古音來看,熙借爲戲,雖同曉母而不同部(熙,之部;戲,魚部);熙借爲哈,既同曉母,由同之部,音義密合,不再有隔閡了。』其實,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徐先生在對待通假問題上的嚴謹態度,它們不僅要音義達到最爲密合,而且要符合語法、文風、當時當地的語言習慣等各項要求,方才承認它們可通,否則絕不輕言。   
     
  三.對古文『一字多音』語言現象的研究   
     
  所謂『一字多音』就是同一字符產生不同的諧聲系列。黃侃先生在【文字聲韻訓話筆記】中曾詳細闡述過他的一字多音之理:『一字多音之理,在音學上必須診明,而後考古始無完礙。』近世古韻師往往執古音無變之論,不得不說古一字只一音。無如古一字多音之論,散見群書,不可悉數。於是方音、訛音、合音、協韻之說,紛然興起,以補其罐漏。此說之弊最先可見者,即不能解釋【說文】形聲之理是。凡【說文】聲子與聲母不同者,皆可由此得其解說也……古人於象形、指事字多隨意指稱,不以聲音爲限。』   
  先生對於這一語言現象有更明確的闡述:『爲什麼產生異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那些雙聲爲訓與疊韻爲訓相結合的詞,它們本來就有兩個詞的音和兩個詞的義,從而在語言上留下了異讀的可能。如形聲字的讀音和他們聲旁字的讀音,韻母相同,它的聲母就有時出現兩種讀法。』又說:『長期以來,漢語研究中多方探討的諧聲字聲母的異同問題,或者用複輔音的觀點來解釋它,如今提出了聯繫意義,從雙聲爲訓和疊韻爲訓的角度看。如枚與修韻母相同,即爲諧聲字,可是聲母不同,是因爲修字從鄉的緣故。修字有鄉意義可以證明這一點。修字也從枚,聲母上的差異是因爲修與筵音義相從的緣故。這個諧聲字的聲母問題,顯然是漢語史上的一個疑難問題。我們並不是要完全排斥前兩種學說,音轉是存在的,但是音轉只能在就近的讀音之間有轉變的可能。古漢語中,複輔音的存在,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能,但是還有待於作漢藏語系諸語言之間的相互比較。更重要的,是要看哪種學說符合漢語歷史的本來面貌,各自說明了歷史上的哪些音義問題。歷史是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我們的研究也應該複雜些,從多方面來研究,最終形成自己的系統性。』
    徐復先生不僅在理論上闡述了這種語言現象形成的原因,在其訓話實踐中也常常用『一字多音』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如【正解】的五百四十個部首中有六個部首字列有兩個或三個反切。這六部又分四種情況,分別是:第一種是先有一音,後聲轉爲另一音;第二種是因爲一字多用導致一字多音;第三種情況是有本音與假借音之別而導致兩音情況;第四種是因爲方音的差別。(作者:鍾燦權)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