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5|回覆: 0

[快樂漢語] 『漢奸』一詞的來歷考證:最早是指改嫁的女人(2)

[複製鏈接]
里人 發表於 2010-7-29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書摘
如果說曹無傷是『漢奸』,那麼項伯就是『楚奸』(項羽被封為西楚霸王)。可是兩人的命運卻大相徑庭,此後項伯仍然陪着項羽出生入死,直至垓下之戰,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平定天下後,封項伯為射陽侯。此時的敗軍之將項伯,大概再也沒有勇氣提起結親的話題了。  


    曹無傷和項伯兩個『奸細』最終命運的對照,同樣顯現出劉邦和項羽個人性格的對照:劉邦心狠手辣,項羽婦人之仁;劉邦當斷則斷,項羽猶豫不決。曹無傷向項羽出賣情報,只能說曹無傷看錯了人,就像周作人看錯了日本人一樣。


    第二個『漢奸』是中行說。不過中行說的『漢奸』身份不是出於自願的選擇,而純粹是被逼成的。


    中行說是漢文帝的宦官,漢文帝派遣中行說護送公主去匈奴和親。按說這是一項光榮的政治任務,不是漢文帝的親信還攬不到這項美差呢,公費旅遊外帶還能收到匈奴的回扣,何樂而不為?可是中行說這個宦官偏偏很有個性,生平不愛旅遊,就以這個藉口推辭。漢文帝認為中行說是燕人,生長朔方,熟知匈奴情狀,派他去本來也有窺探匈奴虛實兼收集情報的任務。一看中行說這麼倔強,漢文帝也來了脾氣,堅決不肯換人,定要中行說走這一趟。中行說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悻悻起程,臨行前私下對人說:『我本來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別怪我將來當’漢奸’。』聽到這句話的人都一笑置之,心想你不過只是一介閹人,能成什麼大氣候?大言不慚罷了。


    眾人曖昧的表情更加激怒了中行說,中行說暗暗發誓一定要在匈奴混出個樣子來。雖然身為男人的本錢被閹了,可心還是一顆中國心;如今這顆中國心的尊嚴受到了傷害,就會變質給你看。
    一到匈奴,中行說就投降了老上單于,成為單于的親信,開始兌現他的誓言了。


    匈奴與漢和親,漢朝贈給匈奴許多繒絮(絲織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裡見過這些精緻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歡。中行說卻進諫說:『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漢朝的一個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強大,獨霸一方,是因為衣食都和漢不一樣,不需要依賴漢朝供給。現在單于您變更舊俗,愛穿漢朝的衣服,愛吃漢朝的食物,長此以往,恐怕漢朝的物品輸入匈奴不過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動心降漢,都要變成’匈奸’了。』


    單于和眾人對這番危言聳聽都將信將疑,中行說便舉例說明:『穿上漢朝的絲織衣服,騎馬在雜草和荊棘叢中奔馳,衣褲全都掛破了,哪裡比得上我們的氈裘耐用?漢朝的食物雖然精緻可口,哪裡比得上我們的乳酪方便美味?』中行說自從愛上『漢奸』這一行當之後,模範遵守這一行當的職業道德,開口閉口『我們』、『他們』,徹底說服了眾人,從此放棄了漢朝的衣食。


    漢朝皇帝和單于所通的書簡,歷來長一尺一寸,上面寫着『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的字樣,然後才記載着贈送的物品和言語。中行說教單于回覆的書簡,定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漢簡寬大,稱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然後才記載着贈送的物品和言語。樣樣都要壓倒漢朝。


    漢朝的使節看不慣匈奴和漢朝不一樣的風俗制度,中行說就出面組織大專辯論會,並且親自上陣,作為反方首席代表和漢使辯論。


    漢使指責匈奴不尊重老年人,中行說批駁道:『按照漢朝風俗,徵兵出發時,父老豈有不置辦衣食,歡送子弟的?匈奴素來崇尚攻戰之事,老弱不能上陣打仗,因此才把優渥的衣食供給給少壯子弟,這樣才能打勝仗,這是保家衛國,怎麼說得上輕視老年人呢?』


    漢使又說:『匈奴父子都睡在一個帳篷里。父親死了,兒子娶後母為妻;兄弟死了,娶兄弟的妻子為妻,逆天亂倫。也沒有冠帶之類的服飾禮制,又缺少朝廷上的禮節。』


    中行說批駁道:『匈奴的風俗是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的時候要隨時轉場,才能保證牲畜按時吃草喝水。所以戰事緊急的時候人人都練習騎射,戰事緩的時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人們的約束既輕,生活也就簡便易行;君臣關係簡單,國家事務再繁雜,也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好使。哪像你們中國,雖然自稱禮義之邦,君臣之間卻相互猜忌;而且大量使用勞力去修築宮廷樓閣,以至耗盡民力。老百姓耕種本來是為了衣食豐足,建造城郭本來是為了保護自己,可是這樣一來,戰事緊急的時候沒有時間練習攻戰之事,和平的時候又不能休養生息,還要出勞力。至於匈奴的風俗,父子兄弟死,娶他們的妻子為妻,是為了保全種姓。因此匈奴雖然倫常紊亂,但是一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孫。哪像你們中國,雖然遵守倫常,可是親屬關係疏遠的時候就互相殘殺,竟而至於改朝易姓。你們這些只會在土屋裡生活的漢人,還有什麼可說的!不過儘是些衣冠禽獸而已!』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