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场“汉语保卫战”从去年底一直持续到今年。中国效仿法德俄等国的做法,对本国语言予以保护。笔者虽然赞赏这样的做法,但同时认为纯洁语言,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自觉意识。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完全排斥外来词汇,经济全球化场景下尤是如此。英语通常是采用直译法或拼音法借用汉语词汇,前者如将“走狗”译成“running dog”等,后者如将“功夫”拼成“kung fu”等。
早些时期,汉语也是一直通过直译法或拼音法来借用英语词汇,前者如电灯、电话、电机、电视、电脑等,后者如将modern译成“摩登”等,有些译法如“宝马”、“百事可乐”等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以至于它们本身就变成一种品牌。但是,近年来,大部分中文报刊书籍都丢掉这一优良传统,直接夹杂大量英文词汇。这种现象,往积极处说是汉语具有开放性,往消极处说则是汉语过度开放,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基本原则。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则在于个别英文词汇特别是缩略语使用起来简短方便;二则在于很少有专家和公共机构主动去直译或拼译英语词汇;三则在于英语是一种强势语言,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正变得越来越强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亿中国人在学英语。其中,大部分人夹杂英语词汇是一种文化无意识,并不存在主观上污染或冒犯汉语的故意。
无论如何,忧患和抗拒都是弱者实现自我保护的本能与武器。按照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观点,不同文化交往过程中,弱势文化若不加抵抗,结果只能是被强势文化迅速同化。事实上,强势文化又何尝没有忧患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强则文化强,语言弱则文化弱。随着西班牙裔移民的日渐增多,美国精英已经开始担心西班牙语会冲击英语在美国的主导地位。随着一些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英语国家又开始担心其他语言特别是汉语抢占英语的风头,成为“新的霸权语言”。
相比之下,国人对汉语缺乏文化上的自觉意识。“纯洁汉语”的呼声已有几十年历史,十多年前国家就颁布《通用语言文字法》,但都收效甚微,原因即在此。事实上,抵制外语污染根本就无需引证西方国家的做法为据,而是应直接诉诸对母语的天然情感,需要有母语和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否则就会流于无所谓的态度而为外语污染母语打开方便之门。
(江山远 摘自《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