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3|回復: 1

[文学研究] 一部清初诗歌的发展史――《诗观》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5-4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王卓华

  清初人选清初诗,在清代开国之初的百余年中,堪为盛事。据谢正光等先生《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统计,知见和待访的清初诗歌总集就有72种,其实还远不止此。这些总集既是丰富的清初诗歌文献宝库,更是一部清初诗歌发展的历史。
  在诸多的清初诗歌选集中,《诗观》是较为典型的一部。《诗观》一名《天下名家诗观》,又名《十五国名家诗观》。全书共三集,初集12卷,二集14卷闺秀别卷1卷,三集13卷闺秀别卷1卷,分别序刻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十七年(1678)、二十八年(1689)。共选评1817人的13110题,近15000首诗。李邺嗣《答邓孝威先生书》云:“闻先生方卧选楼,遥接其坛(土单)。《诗观》一出,风动海内。”(《杲堂文续钞》卷三)是书的编选和出版,在当时之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由于其选诗没有站在特定立场,特别是选入了诸如钱谦益、屈大均等这些不为清廷喜欢,乃至反对清廷的人。以至于在乾隆四十三年后屡遭禁毁,传世藏本稀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诗观》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今天,我们有必要从清初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来重新审视和了解这部作品。
  是书辑评者邓汉仪(1617―1689),字孝威,号旧山,别署旧山农、旧山梅农、钵叟等,郡望南阳,原籍吴县洞庭之绮里,甲申变后,放弃吴县博士弟子员籍,举家迁居泰州。康熙十八年被迫举博学鸿词,以年老授内阁中书衔回籍。邓汉仪一生醉心诗酒山水之间,与当时诗人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周亮工、冒襄、杜浚、余怀、吴嘉纪、黄云、孙枝蔚、丁耀亢、王士G、王士禄、汪楫、宗元鼎、尤侗等等交游唱酬。邓汉仪极喜游历,每到一处即与当地诗人赠答唱和。顺治初游淮有《淮阴集》,居扬有《官梅集》,顺治八年至十二年游京师有《燕台集》,顺治十三年随龚鼎孳使粤有《过岭集》,康熙初游颍有《濠梁集》,游越有《甬东集》,鹰荐有《被征集》等等。其诗曾得钱谦益、王士G等诗界领袖之极力推崇,而普通学者、诗人则仰之如泰山北斗。后人对邓汉仪也有较高评价。《淮海英灵集》称其“与太仓吴梅村主盟风雅者数十年”。嘉庆《扬州府志》云:“汉仪淹洽通敏,贯穿经史百家之言,尤工诗学,为骚雅领袖。”当代学者钱仲联先生《顺康雍诗坛点将录》则将邓汉仪比作“掌管专一把捧帅字旗”的“地健星险道神郁保四”(《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由于其“在野”与“布衣”身份,虽决定了其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坛领袖,但其确实充当了清初诗坛旗手的角色,而其手中摇动的旗帜就是倾其全生之力打造的《诗观》。《诗观》既是清初诗学建构的风向标,又是清初诗歌发展的历史。
  从诗史的角度看,《诗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诗观》的诗歌选评是清初诗学建构的过程
  
  作为明遗民(顺治元年,邓汉仪28岁),邓汉仪熟悉明末诗歌创作中的流弊,而作为清初诗坛的旗手,他又试图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思想。其诗学思想,一方面是融入到了被钱谦益称为“天地间之真诗”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又主要是通过选政来建构的。入清以后,邓汉仪进行了大量的诗歌评选工作。其编选的诗歌总集,除《诗观》外,尚有《慎墨堂名家诗品》、《东皋诗存》、《萧楼集》等,而且品评、论定了诸如孔尚任《湖海集》等在内的许多名家名作。当然,这些选政中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其诗学思想的还是卷帙浩繁的《诗观》。《诗观》于每首诗后均有短评,于多数诗人诗后则有总评。这些精警的评语和每集的自序及初集的凡例,较全面地体现了邓汉仪的诗学思想。
  清初人为尽快建构起自己的诗学理念,确实是煞费苦心的,诸如成立诗社、著书立说、纳生授徒、点评和结集诗作等等。其中表现出的观点亦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的,但盖而言之,在诗学主张上主要是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其一是以吴伟业等为代表的“尊唐派”。他们承明七子之余绪,标榜汉魏盛唐;另一派则是以钱谦益等为代表的“宗宋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口号,主张兼法中晚唐、两宋及金元各家诗,尤其推崇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金代元好问诸家。邓汉仪是旗帜鲜明的“尊唐派”,他崇拜明七子,但对七子以后的明末至清初其他复古诗派则一概排斥。他以为:“诗道之今日亦极变矣!”而“首此竟陵矫七子之偏而流为细弱,华亭出而以壮丽矫之。然近观吴越之间,作者林立,不无衣冠盛而性情率。循览盈尺之书,略无精警之句。以是叶应宫商、导扬休美可乎?或又矫之以长庆,以剑南,以眉山,甚者起而嘘竟陵已嬷焰,矫枉失正,无乃偏乎?”(《诗观初集•凡例》)如其选侯方域诗就特别重视其“规模杜家”的部分,而批评其阴袭云间派声貌的诗风。《诗观》二集卷七侯方域诗后附云:“朝宗所制《壮悔堂文集》雄视一时,独其诗世罕推之。要其阔思壮采,皆规模杜家而出者。但未免阴袭华亭之声貌。故予选朝宗诗,必取其阔而能稳、壮而入细者,以与世共见之。”对卓天寅诗极为称赞,亦因其宗唐。“火传为风雅领袖,诗宗盛唐,不落卑靡近习。”(《诗观》二集卷四)选收胡承诺、谭篆等人诗也是基于同样的诗学理念。《诗观》初集卷三评胡承诺诗云:“自竟陵说行而风雅之道微,君信生于其乡,乃能矫然不从乎其说,是真豪杰之士,卓立于波留者。世即欲强奉钟、谭,以伸独见,恐不足当有识之一噱也。”《诗观》初集卷七谭篆诗后附云:“历下、公安,其敝已极。故钟、谭出而以清空矫之。然其流也展转,规摹愈乖,正始不有,大雅谁能救乎?灌村产竟陵,而亲承家学,乃其诗和雅苍隽,无一字学竟陵者。世奈何复举寒河之帜而思易天下之风尚也!”。那么,矫云间、竟陵之弊,正是清初诗人易明之风尚,建立清人自己诗学思想的自主意识。
  邓汉仪是“尊唐”的,但和明“七子”又是不同的。其取径不像“七子”那么狭窄,非汉魏盛唐莫宗,同时还及于初唐、中晚唐。在创作上他主张取裁古法,但同时又主张抒写性情。其云:“夫三百为诗之祖,而汉魏四唐人诗昭昭,其在取裁于古而纬以己之性情,何患其不卓越而沾沾是趋逐为?”(《诗观初集•凡例》对于那些一味模仿形似“衣冠盛而性情衰”的作品,斥为“流于肤壳,无一字真切”。而对那些学习古人而又超出古人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诗人,他是十分欣赏的。选田雯诗,云其:“纶霞诗精伟精卓,气象雄伟,却中有精义,不轻下一笔,故能俯视群流。仆深爱重其诗,为屈第一指。”其“五言逼真谢、鲍,七言全仿杜、韩,雄视词场,予固非阿其所好。”(《诗观》二集卷九)“先生诗学唐而不袭乎唐,学宋而不囿于宋。古雅奇郁,正变皆踞上流。非识旷才高,安能几此。”(《诗观》三集卷四)评泰兴季振宜诗云:“其诗专务创辟,而又无处不法古人,真令我叹赏不置,知荔裳之言不我欺也。”(《诗观》初集卷一)所以,我们说,邓汉仪继承并发展了“明七子”的诗歌理论。他更加强调抒发个人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绝非竟陵派等所倡导的“幽情单绪”、“孤旨”,而是源于现实生活。
  除上述诗学主张外,《诗观》还重点涉及到以下问题:诗史观,生活和环境对创作的作用,格高、调壮、意实、雄阔、高健的论诗主旨以及“老”字为诗家极境、诗贵自然的论诗理念等等。
  其实,《诗观》体现的邓氏诗学思想,以及它通过选诗讨论的所有理论,都是清初诗歌创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由此我们以为,《诗观》结辑和选评诗人诗作的过程,正是清初人用诗歌选本建构清初诗学的过程。
  
  二、《诗观》所辑诗人诗作反映了清初诗歌发展的历程
  
  
 樓主|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5-4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诗观》取名为“观”,邓汉仪一方面希望是书:“可以观民风,备咨诹,佐记载。”另一方面乃欲此选“纪时变之极而臻一代之伟观。”(《诗观序》)我们说,《诗观》确实是“一代之伟观”,是一部清初诗歌发展的历史。
  首先,从时间角度看,《诗观》是清初一代人经历和价值观的体现。
  清同治间杨希闵论清诗,分康熙三十年前、康熙中至乾隆四十年、乾隆中至嘉庆道光及咸丰同治等四朝(见《诗榷•国朝人诗补录》)。孝威先生于康熙九年庚戌选《诗观》初集,十一年壬子梓行;十三年甲寅选《诗观》二集,十七年戊午梓行;是年秋应鸿博入都,十八年己未三月朔赴试,四月授内阁中书舍人衔,五月谢恩还山;二十四年乙丑复至郡,寓董子祠,选《诗观》三集。三集开雕于二十八年。前后历20年。而编选诗歌则自顺治初至康熙二十八年,几近三十年。此期正是学术传统认可的“清初”、清诗的第一期,也是发生在大兴文字狱之前,学人、诗人思想较少受到思想禁锢的时期,更是清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诗观》所编选的清初近30年的诗歌作品,正是清初一代人经历和价值的体现。其初集序云:“当夫前朝末叶,铜马纵横,中原尽为荆榛,黎庶悉遭虔戮。于是乎神京不守,而庙社遂移。有志之士,为之哀板荡、痛仳离焉。此其时之一变。继而狂冠鼠窜于秦中,列镇鸱张于淮甸,驯至瓯闽黔蜀之间,兵革罔靖,而烽燧时闻。此其时为再变。若乃乾坤肇造,版宇咸归,使仕者得委蛇结绶于清时,而农人亦秉耒耕田,相与歌太平而咏勤苦。此其时又一变。夫惟变之之极,故其人之心力才智,亦百出而未有穷。其历乎兴革理乱、安危顺逆之交,中有所藏,类不能默然而已。以故忧生悯俗、感遇颂德之篇,杂然而作。一时公卿以迄韦布,其号为能诗,沈雄古丽,安雅柔淡,以几于汉魏四唐之盛者,盖指不胜屈。而世之选者,顾乃遗大取小,专采夫一二花草风云厘祝饮宴闺帏台阁之辞,以是谀说时人之耳目。而于铺陈家国、流连君父之指,盖或阙焉。乌在追国雅而绍诗史也。”“不意此选之遂,足纪时变之极而臻一代之伟观也。”这就是《诗观》成书的目的。通过诗歌记载了清初的时变过程,这个过程是清初所有人的经历。那么记载这个过程,反映这段历史,揭示在这个时事变迁过程中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既是正直诗人的责任,也是当时所有文人的共同价值。
  其次,从地域角度看,《诗观》是一部全国性诗集。
  邓汉仪曾周游全国各地,这使他结交了全国各地的诗人。他说自己“舟车万里,北抵燕并,南游楚粤,中客齐鲁宋赵宛洛之墟,其与时之贤人君子论说诗学最详,而猥蒙不弃,其以专稿赐教者,日盈箱笥。”(《诗观》初集序)这奠定了他编选一部全国性诗集的基础。加上初集成书后,影响很大,各地的诗稿通过各种途径纷至沓来。而且,邓汉仪赋予他的选集的正式名称是《天下名家诗观》或《十五国诗观》,标题本身就完整地显示出一个跨地域的目标。事实上,《诗观》所收诗人涉及现在行政区域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北京、辽宁等广大地区。也就是说在地域上,《诗观》跨越了当时的十五国,言其为跨地域的全国性诗集是符合实际的。
  第三,从诗人类型看,《诗观》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
  邓汉仪不仅通过其诗选的跨时空目标体现其诗史的意图,而且我们从其所选诗人的身份亦可看出这一倾向。诗人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明朝殉节者(遗民),如屈大均、傅山、孙奇逢等,当然也有遗民中的沽名钓誉者。有由明仕清的贰臣,如钱谦益、龚鼎孳等,也有清初成长起来的新贵,如王士G、孔尚任。有冷静的旁观者,如吴嘉纪,也有闺阁内外的才女,如吴山、陆幽光,更有文化造诣很高的僧侣,如释上思、释戒显,以及风雅的商人、潇洒的豪士等各色人物。邓汉仪通过这些诗人以及他们的诗,展现出征服后一代人全新的、跨朝代的情感体验。美国学者梅尔清女士云:“邓汉仪将文选的目标指向重建以文化成就为根基的群体,因此也就抹去了服务于新王朝和不服务于新王朝的人的差异性。他的选集通过全国范围内的一群活生生的人得到了流布和传播,体现了一代人的共有价值,表明了他们对整个社会结构中普适或精英文化的看法。因而像《诗观》这样的选集及文选楼这样的建筑,在相象中具备连接过去、认识现在及指向未来的融合功能。”(《清初扬州文化》第125页)当然诗人类型的复杂性造成了诗歌内容的复杂性。正是这种内容上的包罗万象,导致了它日后被清统治者抽禁的命运。
  第四,从诗歌流派看,《诗观》是一部清初诗歌流派史。
  《诗观》所选诗人几乎涉及到清初的所有流派。比如“西泠十子”之丁澎、孙治、张纲孙、沈谦等;“燕台七子”中除上述丁澎外,均有涉及,如宋琬、施闰章、张文光、周茂源、严沆、赵宾;河朔派的申涵光、殷岳、张盖、刘逢源、赵湛、路泽浓;岭南诗派的屈大均、陈恭尹、僧函可;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吴兆骞、梅村体传人陈维崧;秀水诗派的朱彝尊;神韵诗派的王士G;清初宗宋诗人中除钱谦益、陈维崧、宋琬外,还涉及周容、孙枝蔚、汪琬、徐倬、姜宸英、徐嘉炎、宋荦、汪懋麟、吴之振、曹寅等等。不仅各个流派的诗作被大量选入,而且邓汉仪往往通过点评和总评记载和评论这些流派和诗人。那么展现这些流派,又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诗观》一代诗史的价值。
  第五,从对某一诗人之诗的选评看,《诗观》记录了清初诗人诗歌创作和发展的过程。
  由于《诗观》历20年,分三集。它既是一部诗歌总集,又是一个连续出版物。一个人的诗往往一见、再见、三见,甚或四见于《诗观》的初、二、三集。这看上去很乱,其实却是邓汉仪选诗过程的反映,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诗人诗歌创作发展的过程。如许孙荃诗,不仅见于二集卷九,而且三集卷七、卷十三凡两见。三集卷七已自其《使晋诗》选入12题,而“四山先生(案,孙荃号四山)督学秦中,数载不得其音问。戊辰从邮筒两得其《华岳集》。时选事已竣,采其高篇,复为附入。”而且其《华岳集》,又是“高华沈郁,俯照词坛”反映其胸次的,故复为采入。
  特别是《诗观》往往通过选诗记录诗人创作的进步过程,或诗风的转变。如对于诗人于龋邓汉仪选评其诗18题,并云:“颍士稿有新旧二种,壬子新秋始为邮寄。其已登《诗志》诸选者,此不再录。诗篇始尚清婉,近益遒拔。更上层楼,其进未可量也。”(《诗观》初集卷六)《诗观》三集卷七谈方挺诗云:“恂如诗向推澹秀,今更进而高苍。春日楚游,贻余数诗。坐梅雨中,为之点次,尘怀为之一洗。”邓汉仪在之前的《诗观》二集卷七选方挺诗以为:“恂如神致冲澹,如雪如兰,而笃嗜友声,在一切畦径之外。诗情高雅,似倪迂山水,难以迹求,固为超胜。”其诗风变化的记述,正是方挺诗歌创作发展的过程。邓汉仪于《诗观》初集卷六、二集卷五、三集卷二,分三次选王又旦诗15题,云:“余三选黄湄诗,诗凡屡进。”(《诗观》三集卷二)。对王又旦诗歌的发展变化,王士G也有评述。渔洋云:“A阳王幼华(又旦)才最高。初为诗趋古澹,后变而之雄放。自潜江令入为给事中,乃敛才就法。”(《渔洋诗话》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诗话》)又云:“其诗每变而益上。”(《黄湄诗选序》,载《黄湄诗选》十卷,清康熙刻本)再如王待诗。《诗观》三集卷十二云:“季守幼而颖慧,长而博综。所为诗轻妍而秀妙,复华炼而英多,词家之胜在是矣,宜子发、冰叔有神骏之赏。”王待字季守,江南兴化人。《诗观》初集、二集选闵麟嗣诗37题,而三集卷四又选拔赛4题,且记云:“宾连论诗最严,而己所撰著亦一字不肯苟下。诸作既高严而华秀,复苍朴而清真,盖伐毛洗髓之后者。”而卷十三又再见11题,以为:“诗以空清朴老为上,艰僻与俚滑俱失之。宾连自归新安,洗尽铅华,独标本质;而灵秀澹远之气,霏霏自露行间。此水落石出,其境候未易造也。”三集卷十一选评俞楷诗,以为其:“学据其实而心处于虚,故能屡进而不穷,日新而善变。即其诗始而纵横奇谲,不名一家;而近时所作,则更法严而格正,神远而识超。”这一个个诗人诗作的进步过程和诗风的转变过程,也正是一代诗歌发展的过程。
  以上,我们主要从诗史的角度讨论了《诗观》的价值,其实,《诗观》还具有较高的辑佚、校勘等文献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芯俊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