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6|回覆: 0

廣州惠福路發現24個疑似古代漁民『屯魚坑』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2-4-26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南方都市報
在現在廣州市內坡山後面的坡山古渡,漁夫們卸下捕撈的魚,運到現在惠福西路的北側、甜水巷西邊的『中轉養殖場』,等待售賣。這是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宋代廣州城內漁夫們的生活,而坡山古渡距現在的珠江北岸已有1000多米。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的新發現給我們營造了這樣一幅鮮活的古人生活畫面,考古隊員在僅僅300平米的範圍內,發現了多達24個排列整齊規律的奇特坑狀遺蹟,專家推測可能與捕撈業有關。
  
  千年前已是重要宗教活動區
  
  去年8月27日至今,為配合南粵先賢館一期地下停車場配套工程建設,在廣州市惠福西路北側、甜水巷的西邊、五仙觀的南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了考古發掘。目前考古項目已經進行到了第二期,初步發現有東晉南北朝至明清時期的遺蹟以及遺物。其中出土的典型蓮瓣紋瓷器以及大量鉛錢,很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這一區域已經是城內重要的宗教活動聚集地。
  
  在眾多的遺蹟中,24個排列整齊、遍佈於考古工地的『坑狀遺蹟』引起了考古隊員的重視,這些坑狀遺蹟直徑有2-3米,深度最多達到了2米,其中大部分的坑底都發現了厚厚的淤泥層,『這證明當時這些坑裏都是有水的,初步判斷和捕撈業有關,』工地的負責人之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張金國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已經將坑裏的淤泥取樣送去孢粉檢測。』
  
  史料記載,明代此地曾有一泉眼,當時的甜水巷井位列十大民井之一,『證明當時的水質良好、口感清冽。而且我們工地挖下去一米就見水,可見地下水資源之豐富。』張金國告訴記者,為了證明這些坑中可以養魚,考古隊員買了幾十條魚放入坑中,兩周後魚仍然活蹦亂跳,可見這一帶非常適合水產養殖。『宋代的時候,基本沒有污染,水質會更好,更適合大規模的養魚。』
  
  眾所周知,歷來都有『食在廣州』的說法,廣東就曾發現過大量的貝丘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古人食用剩下的貝殼、龜殼。廣州人喜食海鮮、河鮮,但一定要吃活物,『這麼大的需求量,不可能沒有養魚、屯魚的地方。』張金國介紹,這麼大規模的坑狀遺蹟的發現非常罕見,對於研究宋元時期廣州市的捕撈業可能是第一手的資料。
  
  越秀區古時或稱『天河東』
  
  在五仙觀的山門門口,編號為J6、深4米的一口明代實用井,出土了類似於『墓誌』的井志銘文磚,目前從已經發佈的資料來看,尚屬首次。
  
  『井志』出土於井底淤泥之下,磚的正面描述了挖井的故事,有『玉符安鎮』、『天河東井』等字樣,明確記載了挖井的時間、地點和過程。背面則是和宗教有關的符號。『這說明這口井在當時可能就與寺廟活動有關。』張金國告訴記者。工地出土的淨水瓶、瓔珞紋瓷器,從經驗判斷,很可能與佛教活動有關。
  
  『井志』中出現了『天河東』的字樣,張金國表示,這說明越秀區在明代很可能被稱為『天河東』,『與我們固有的觀念不同,這是對史料的一個重要補充。』
  
  宋代『圍牆』寬達60厘米
  
  此外,考古工地第一期和第二期一直持續發現的宋代牆體遺蹟,也為城市考古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通過地層的劃分,我們把一期發現的1.3米長、60厘米寬的南北向圍牆和二期發現的27米長、60厘米寬的東西向牆體遺址定為宋代圍牆。』張金國介紹。
  
  『一開始我們以為只是普通的建築,但是建築一般用不上60厘米寬的實體牆,直到第二期牆體的揭露,我們推測,這兩段圍牆可能是當時宋代城內坡山的圍牆,如果真的是這樣,就是很重要的城市考古發現。』但是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對於圍牆的作用還有所爭議,『究竟這些圍牆是做什麼的,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發掘。』
        來源:南方都市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