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文化網 避諱字,是指中國古代迴避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而改寫的字。
避諱字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是用同義字或義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諱『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為『端月』。漢高祖名邦,漢代人便以『國』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漢代就叫國家,一直沿用到今天。東漢光武帝名秀,避諱『秀』字,於是把秀才改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馬遷的父親名談,司馬遷作【史記】,在【趙世家】中就把張孟談改成張孟同。清聖祖名玄燁,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燁』。
第三是字缺筆畫。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筆寫作『F』。
第四是拆字。
一個漢字是由幾個部件組成的,為了不犯君主的諱,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開原字。五代晉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刪字。
有的人是雙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諱,便把它刪去變為單名。如南朝齊開國叫蕭道成,一個叫蕭道淵的人便把名字裡的『道』去掉,改為蕭淵。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後周君主名郭威,一個叫郭彥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為郭彥成。
第七是改讀。
孔子名丘,過去讀書人把『丘』讀成mou,實際上是用『某』的讀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構成新字。 比如,為了避孔子的諱,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為『邱』,讀qi,以與孔子名諱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