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5|回復: 0

广西百色感桑石刻字符系古骆越文字 或形成于商周(1)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3-27 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广西新闻网
2012327151117618.jpg

图为感桑村“那林”地块考古发掘现场。

平果感桑石刻字符确认系古骆越文字 或形成于商周 
  记者 甘宁 文/图
  去年于百色市平果县马头镇感桑村东南面发现的石刻字符,近日被文物专家确认为古骆越民族创造的文字。其中少数文字已得到初步破译,内容涉及雨水、水田、麽公做法事、王权等,据推断为当时骆越方国统治者或是祭司举行仪式时吟唱的祭词。
  3月22日,在感桑村的石刻文字发现处,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夹砂陶片和石锛。这些具有断代意义的文化遗存,说明在战国时代之前,此地就有人类文明的活动,也为石刻文字的年代提供了佐证。 
  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郑超雄认为,感桑石刻文字的成熟程度与殷商王国的甲骨文相近,但与甲骨文是不同的系统,表明壮族先民曾有自己的造字历程。这一发现,能否把岭南乃至历史上的百越地区的文明发源推至一个新的高度?记者近日探访了考古现场以及有关专家。
  发现过程:青年农民捡到带字石片
  感桑石刻发现于感桑村东南面的一片名叫“那林”的耕地内。这是一片平坦的台地,方圆约3公里,距平果县城只有10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俯瞰两公里外的右江。3月22日,记者咨询当地农民得知,“那林”在壮语中即为“有泉水的田”,在台地上的两棵木棉树下,果然有两眼汨汨流出的泉水。当地人认为此地风水好,在其后山上有很多墓葬。
  最早发现感桑石刻的壮族青年农民潘荣冠,就是在扫墓途中捡到这些石片的。2006年清明前,他扫墓回家经过这片甘蔗地,无意中发现一小块刻有图案的石片,带回家用水冲洗,发现这些图案很像文字。他将石片送到村中的小学请老师看,老师们无法辨识,但都认为是一种古文字。潘荣冠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也意识到这有可能是古董。自此以后,他每到“那林”一带耕种时,都特别留意地里的石片,并把刻有图案的石片全部带回家存放。在近5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捡回大小石片21块。他还发现用于围田埂的一块大石片上也有字,但体积太大无法搬回家保管。
  2011年10月,潘荣冠将石片带到百色市的花鸟市场咨询。一名姓冯的古玩商感觉这可能是文物,便向有关部门反映。12月,原平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农敏坚与平果县博物馆获悉此事后,赶到“那林”实地调查,又新发现两块石刻文字。连同潘荣冠发现的那块最大的石刻,一共24块石片,都被运回县博物馆收藏。
  平果县委、县政府对此发现十分重视,立即将“那林”地块控制下来,禁止随便入内捡拾石块。即使是今年除夕夜,农敏坚和县博物馆的人员都在守护现场。雨天泥泞,他们就脱下鞋子赤脚下田调查,不放过任何一块可能有字的石片。
  今年春节过后,广西文物局批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那林”进行考古试掘。
考古现场:掘出石锛佐证文明遗迹
  3月22日中午,记者赶到“那林”时,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考古队领队覃芳,刚刚获得了发掘一个多月来最大的发现――石锛和夹砂陶片。石锛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夹砂陶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生产。这些遗迹在同一地层内出土,为“那林”一带的文明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考古队在泉水附近开了一条长62米、宽1.5米的探沟,试掘了3个探方。掘入地表下约六七十厘米深,发现4个地层。石锛和夹砂陶就是在最下面的地层出土的。其余地层还出土了大量的唐宋时期的陶瓷碎片、宋太宗赵光义年间的铜钱、宋代的建筑柱洞等遗存。但目前还未在地层中发现石刻文字。
  覃芳说,由于该地块长期栽种甘蔗,翻土较深,石刻文字如果埋藏集中且数量不多的话,有可能早已随耕犁翻出地表。因此能否在地层中发现石刻,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但已出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说明,此地在战国前已经有人类文明活动。
  在场的农敏坚告诉记者,“感桑”在壮语中意为“高高的岩洞”,是因为后山有岩洞而得名。根据清代县志记载,感桑一带原来有个古城,并记载明代诗句说古城中有“荒台”。有人认为“荒台”是个祭坛,但这是什么时候的古城,也无从知晓。

        来源:广西新闻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