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3|回覆: 0

[古代科技] 大禹治水方法新探(2)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2-4-5 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二、 上古不修堤防論與鯀禹治水方法異同辨
  
  在談鯀、禹治水成敗之因時,說鯀堙塞洪水而禹疏通水流是古文獻中常見的。有的學者否定此說的真實性,認為此說『非原始之傳說』,『此則戰國時水利工程興盛,水利經驗漸富之結果』,是增益的傳說[23]。從上一節我們結合古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分析的結果來看,此說顯然不符合歷史實際。姑且不論此說,與之相反,另一種說法就是完全相信此說,這以徐旭生先生為代表。
  徐旭生先生曾依據【國語・周語下】、【墨子・兼愛中】及【孟子・滕文公上】等書篇,論證了鯀和其子禹治水成敗的原因,是治水方法的不同:即修築堤防與疏導河流。他說:
  【尚書・洪範】說:『鯀嗆樗。』怯胲同,是窒塞的意思。可是他怎樣去堙塞,也不詳悉。【國語・周語】上(按:應為『下』之誤)說得更詳悉一點:『有崇伯鯀……稱遂共工之過。』這就是說他所用的不適當的辦法是沿用共工氏的舊法子,共工氏卻是『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這就是說他想防治水流,就把高地方剷平,把低地方填高。這樣的工作後人解釋為築堤防是對的。不過現在人一談及堤防就會想到『千裏金堤』一類的建築,綿亙幾百裏,夾河兩岸。其實這也像『萬裏長城』,是古代所不能有的東西。……在各氏族的疆域裏面興師動眾,建築沿河的長堤,在當日的環境中是不可能的。……共工氏所發明,鯀所沿用的堤防(也就是鯀所作的城或城郭)大約就像今日北方鄉間所築的土寨子或叫做護莊堤。
  共工氏同鯀雖說失敗了,可是他們卻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成了治水的世家。不想治水則已,想治水就不得不往治水世家裏面找人才。大禹同四岳被舉治水,利用他們家世的失敗的經驗,覺悟到從前所用枝枝節節的辦法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大規模疏道。使水暢流,才有辦法。[11]168-169
  徐先生在其名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專辟一章【洪水解】來討論大禹治水的問題[11]128-187。上面所引是他對鯀和其子禹治水方法的分析。另外他還作結論說:『鯀所築的堤防不過是圍繞村落,像現在護莊堤一類的東西,以後就進步為城,不是像後世沿河修築的「千裏金堤」』;『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為疏導,它又包括兩方面:其一,把散漫的水中的主流加寬加深,使水有所歸;其二,沮洳的地方疏引使干,還不能使干的就開闢它為澤藪,整理它們以豐財用』[11]187。另外,王玉哲先生也說:『最後,他(指禹)領導民眾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把洪水治平,立了大功。』[2]142其實,像徐先生、王先生這樣繼承古人之說並以堙塞和疏導來總結鯀禹父子二人治水方法之別,在近現代學人論文論著中甚多;而且現代大中學校教材使用這種說法更常見。
  筆者認為不講具體地域、時間,簡單地搬用古人所說鯀用堙塞治水而禹用疏導治水是不對的。我認為,從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來看父子二人採用不同的治水方法,問題才能豁然而開朗。首先,從情理上說,共工氏、鯀用堙塞的治水方式再差也不至於被流放,被治罪。其次,從地域範圍上說,共工氏、鯀用堙塞的治水方式所涉及的範圍不是整個『天下』,僅僅是為了自己的部族,這就等同於『以鄰為壑』,保護了自己,卻危害了別的黃河下流的部族,這是共工氏、鯀因治水方式犯怒天下的原因;而禹率領眾多的部族治理所謂的九州洪水,所取得了天下眾多部族的擁戴。再次,從時間上說,過去研究鯀禹父子治水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就是二人治理洪水的時間問題。我們現在先討論這場大洪水的來臨時間問題,其他兩個問題下面再說。
  實際上,鯀治水之際,正是大洪水來臨之初,除了堵塞攔截並無它法可施;而大洪水過後,只需要疏通各條河水,使人們安居樂業即可。而且大禹即就是再厲害,治水方法再好,也不可能在大洪水來臨的初期把洪水治理好;鯀就是治水方法再不行,也不會在大洪水平息之後把洪水治理不好。這才是二人一個把洪水徹底治理好了,而另一個卻慘遭失敗的根本原因。這一情況在古文獻中是有記載的。
  【國語・周語下】云:
  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獍攏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沈氣,火無災┗鸕ィ神無閒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周語下】這段文字謂共工的從孫四岳曾輔佐禹治理洪水有功,天賜姓為姜,氏曰呂,封國有申、呂、齊、許。但大禹的父親鯀以及四岳的先祖都犯過『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的錯誤。但這種『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的治水工作肯定會給某些河流下游的部族帶來很大的危害,以至於遭到眾多部族同仇敵愾,並被視為共同的敵人以至於共工部族被消滅,鯀也被打敗而流放。但共工和鯀為什麼要治水?而且以大家都反對的方式來治理洪水?這是我們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這是由於傳說時代共工和鯀是從事農業的部族,且居住在黃河中游一帶[注: 共工和鯀夾河而位於黃河的一北一南,詳見下文。]。居於黃土高原的黃河中游一帶,且從事農業的共工和鯀部族,在大洪水到來必須做的工作就是用修理堤防來保護住宅和農田。大禹的治水也並非大洪水初期所能進行的工作,只是到了大洪水後期才能進行『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獍攏合通四海』的疏通水流的工作。不要說堯舜時期的大洪水,就是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的大洪水,以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條件尚且無法治理那樣的洪水;遠在4 000多年前的那場世界性的大洪水,以當時的條件,大禹能率領眾人用疏通的方法治理洪水嗎?因此古文獻中如【墨子・兼愛中】、【墨子・兼愛下】、【左傳・昭公元年】、【孟子・告子上】、【呂氏春秋・愛類】、【呂氏春秋・貴因】、【呂氏春秋・古樂】、【韓非子・五蠹】等篇所說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其實都是在大洪水後期從事的疏通水渠淤泥河流之類的工作,而絕非是大洪水前期從事的工作。從【漢書・溝洫志】所記漢代治理洪水前漢代朝廷的大討論可見,當時人尚知大禹治水時候在當時黃河下游經過漢代平原郡、東郡一帶是空出來的,『本空此地,以為水猥,盛則放溢,少稍自索』。而且各國修治河流堤防是戰國之後的事情,戰國之前各國根本無河流堤防之說:『古者立國居民,疆理土地,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大川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污澤,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為川者,決之使道;善為民者,宣之使言。」蓋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竟,趙、魏頻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裏。』這就是說,在戰國之前,各國本不修河流的堤防,在洪水來之後,讓河水任意流溢,但不致於使河流下游遭到洪水的危害。這就是【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所說『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導)』的治水方式,實際上是說在大洪水來臨之際,什麼都不用做,讓水自由慢慢任意流逸,這樣才不致於在某一處大洪水聚積洪溢,造成人們和財產的流失。
  春秋時期周靈王二十二年發生谷、洛二水聚積沖毀當時首都洛陽一事就特別能說明這一問題。據【國語・周語下】記載,這一年穀水和洛水發大水迅速暴漲,將要衝毀建在洛陽的王宮,靈王打算加築堤壩阻攔洪水,太子晉以古訓阻止此事,說:
  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鐘也。夫天地成而聚於高,歸物於下。疏為川谷,以導其氣;陂塘污庳,以鍾其美。是故聚不┶庖脖潰而物有所歸;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
  這就是春秋之前對待大洪水的態度,即使在大洪水要衝毀宮室建築的危急關頭,也不能建堤壩攔截阻防大洪水。太子晉還舉共工、鯀治水時『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的過失來作為反面的教員。其實,在大水面前,如果真的像周靈王太子晉所說『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那就是什麼都不用做,連禹都做不到。據【墨子・兼愛中】記道,因為禹當年還『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吖希注後之邸;呼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這裏所說『西為西河漁竇』、『鑿為龍門』要『不墮山』則無法做到,『北為防原┿吖稀閉是『防川』的工作,『呼池之竇』正是『竇澤』工作。不過我們要知道,這種情況在洪水過後去做是完全可以的,但若在周靈王二十二年發生谷、洛二水聚積將沖毀當時首都洛陽之際去做,或者在堯舜大洪水來臨之際去做,勢必會給水流下游的人們帶來更大的災害。太子晉所引用『古訓』說『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反對『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是說洪水來臨之初的禁令,應該是反映歷史真實情況的。再結合【漢書・溝洫志】的記述,說明戰國之前一般是不為河流築建堤防的。
    因此筆者認為過去人們所說大禹治水是疏通河道,其父鯀治水是攔截洪水,這種理解是不合乎歷史事實的。實際上這兩種不同治水方式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情況:在堯舜時期的大洪水初期,鯀面對洪水的來臨,只能用建堤防的方式來阻攔洪水侵犯所居住之處,保護宮室建築。【國語・周語上】記載說鯀治水『堯用殛之於羽山』,鯀被堯流放,說明鯀治水在堯舜大洪水前期。而其子禹治水之時,這時已經到了洪水後期,為了使人們安居生活,重返家園,於是疏通壅塞,開通淤積,疏導河流。【墨子・兼愛中】云:『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吖希注後之邸;呼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注: 『以楗東土之水』之『楗』可通『干』。],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呂氏春秋・古樂】云:『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人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 以上所說大禹治水的過程中,不管是開鑿龍門,挖通淤塞,還是疏通眾多的河流,都應是大洪水過去之後進行的工作,決不可能是大洪水期間就能夠進行的。實際上這時禹也有修治河湖堤防的情況,如【墨子・兼愛中】所說『北為防原、┿吖稀薄『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這些文字中的『防』就是為原、┿吖現水與孟諸之澤修治堤防。這些工作實際上與其父所作的工作差不多,只是一個在大洪水初期,用堵截洪水的辦法,給下遊民眾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在禹的時期便不同了,同樣的方法便把洪水後期的後遺症治理好了,使民眾能夠安居樂業。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這種對大禹治水認識上的錯誤是從漢代開始的。東漢漢安帝延光二年(123)所立【開(啟)母廟石闕銘】云:『昔者共工,范防百川。柏鯀稱遂,□□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驚。禹□大功,疏河寫(瀉)玄。』[24]從【開(啟)母廟石闕銘】可見,東漢時人們已經認為大禹在『洪泉浩浩,下民震驚』情況下,『疏河寫(瀉)玄』的。這一種看似與先秦時期人們所說大禹疏河的方式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但是實際上由於治理洪水的時間上做了改動:禹治水不是在後期,而是與其父鯀一樣,也是在大洪水浩浩湯湯情況下去治理洪水的,由此而造成千百年的一種錯誤認識,以至於今天學者也沿襲這種錯誤說法,這是值得今天認真加以辨析的。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