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8|回覆: 0

[古代科技] 上古蜀地水利史跡探論(6)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1-12-23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11】參見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四川省考古五十年概略】,載文物出版社編:【新中國考古五十年】,第379頁,文物出版社,199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星堆祭祀坑】,第9頁,文物出版社,1999年。


    【12】徐中舒先生指出:『朱利原爲藏語牧場之意……今四川甘孜地區還有一個地名稱爲朱倭,舊譯爲竹窩,這裡就是一個牧區,正與汶山江源相同。』(見氏著【論巴蜀文化】,第141―142頁)岷江上游久爲羌藏民族聚居之地,羌早於藏,且多有融於藏族者,故藏語該詞應沿自羌,朱利之族當與禹羌淵源相通。


    【13】魚鳧、杜宇間改朝換代的具體情形史已失載,但諸書所記之這一更替應爲史實。【蜀王本紀】云:『(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神化』或稱『仙化』,即所謂『得仙』或『得仙道』,從中可知杜宇以前的朝代更替,無論爲暴力或其他原因所致,均帶有濃烈的神權政治色彩與形式;【華陽國志・蜀志】稱杜宇『禪位於開明』後遂『升西山隱焉』,似又回到了西部高地。看來,隨著前朝共主或曰『王』的引退,『其民亦頗隨王化去』,退出平原核心地帶;而當新的共主建立起較爲穩固的統治後,這些『化民往往復出』,從而隱約展露出古蜀『天下』多族群政治聯盟秩序之端倪。


    【14】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商業街船棺、獨木棺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02年第11期。另據媒體最近報導:2006年12月上旬,成都市蒲江縣鶴山鎮飛龍村鹽井安居小區工地發掘了2座戰國時期的船棺,出土銅器、竹器等珍貴資料,並發現了一支長約2米、上有彩繪的木船槳。上世紀90年代,已在距離上述船棺約50米處發現過船棺,此地應爲一集中墓地,考古人員已將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地圍起來,作進一步的發掘(詳【成都商報】2006年12月11日第14版【刮地三尺,同一工地又現船棺】一文)。各方面資料反映,船棺亦爲巴人葬俗。但東周時期的成都、什邡、蒲江等地盛行船棺葬俗,此諸地正是四川盆地尤其川西平原上蜀國核心地帶,在文化內涵上和時空範圍上恰好與文獻記載的古蜀開明王朝相應相當,顯非偶然。


    【15】【太平寰宇記】引【周地圖記】云:『儀築城,城屢壞不能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城乃得立。』(轉引自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第131頁注釋【10】)此說初見於【太平御覽】卷九三一引【華陽國志】佚文:『秦惠王(更元)十二年,張儀、司馬錯破蜀克之。儀因築城,城終頹壞。後有一大龜從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龜行所築之,乃成。』類似記載又見於【古文苑・蜀都賦・注】引【益州記】、【太平御覽】卷一六六引【九州志】。詳見蒙文通:【越史叢考】,第66頁。


    【16】都江堰的修築,本身應是秦據巴蜀後統一天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史記・秦本紀】記載了幾次秦人從蜀地出發的重大戰事:公元前285年,秦『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笮及其江南地』;公元前280年,秦『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公元前277年,秦『蜀守若取巫郡及江南黔中郡』。這些戰事,尤其對楚的進攻,均充分利用了蜀中水路,故【華陽國志・蜀志】直記上述司馬錯拔楚黔中之役云:『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大軍及其糧草輜重,要從郡治成都入水道,並非易事,因而亟感成都通航之需,則都江堰航道之開鑿,爲秦人治蜀政略中必有之義。而都江堰建成後,從成都東向出川的水路,遂成爲一條統一江南的傳統戰略路線,天府四川則成爲歷朝統一的『王業之基』。


    【17】近承徐亮工先生相告:『二江』應系在天然河道基礎上修築的人工運河,走高地以利自然流灌,而非自然形成,故太史公方有『穿二江』之記載。此說新穎而有理。本文撰寫修改過程中,亮工多有指正或提示,茲特表謝忱。


    【參考文獻】


    [1] 竺可楨.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C]//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 世本(秦嘉謨輯補本)[M].世本八種,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361.
    [3] 徐中舒.論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與城鄉對立等有關問題[J].中國文化,17,18(2001合刊).
    [4]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四川新津寶墩遺址的調查與試掘[J].考古,1997,(1).
    [5] 中日聯合考古調查隊.四川新津寶墩遺址1996年發掘簡報[J].考古,1998,(1).
    [6]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四川省都江堰市芒城遺址的調查與試掘[J].考古,1999,(7).
    [7] 江章華,李明斌.古國尋蹤――三星堆文化的興起及其影響[M].成都:巴蜀書社,2002:62―67.
    [8] 李明斌,陳雲洪.溫江魚鳧村遺址1999年度發掘[R]//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成都考古發現(199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9] 劉向.新序・雜事第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譚繼和.禹文化西興東漸簡論[C]//李紹明等主編.夏禹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000.
    [11] 彭邦本.禹族西興東漸及其在黃河中下游的活動初探[J].社會科學研究,2003,(1).
    [12]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M].卷六下引,皇清經解續編本.
    [13] 王引之.經義述聞[M].四部備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據自刻本校刊.卷三,16―17.
    [14] 重慶市博物館.四川嘉陵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J].考古,1983,(6).
    [1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渠江流域古遺址調查簡報[J].四川文物,2005,(6).
    [1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宣漢羅家壩遺址2003年發掘簡報[J].文物,2004,(9).
    [17]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羅家壩遺產筆談[J].四川文物,2003,(6).
    [18] 蜀王本紀[G]//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58。
    [19]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王國維.【水經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1] 彭邦本.早期蜀史諸代的並存、相繼關係及其共主秩序考略[C]//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
    [22] 張勳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與蜀人、僚人的關係[C]//南方民族考古:一,1987.
    [23] 林春.宜昌地區長江沿岸夏商時期的一支新文化類型[J].江漢考古,1984,(2).
    [24]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成都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第一期發掘簡報[R].文物,1987,(12).
    [25] 蒙默等.四川古代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2.
    [26] 四川大學博物館等.成都指揮街周代遺址發掘報告[C]//南方民族考古:一,1987.
    [27] 王毅.從考古發現看川西平原治水的起源與發展[C]//羅開玉,等.華西考古研究:一.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146―171
    [28]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5.
    [29] 徐中舒.論巴蜀文化[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2,154―155.
    [30] 司馬遷.史記・河渠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