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詩人說他在大熱天十分懷念山間的清涼世界,但因爲乾旱,要『戽斗救枯田』,脫不了身。這裡的『戽斗』何所指?難道當時方岳還不知道用翻車嗎?不是的。方岳另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水車詩:『龍骨翻翻水倒流,藕花借與稻花秋。魚兼熊掌不可得,寧負風光救口休。』[32]詩人敏銳地捕捉到翻車車水具有特徵意義的現象:『水倒流』――翻車水流方向與取水溪塘水流方向是相反的。這說明方岳十分熟悉翻車並有細緻的觀察。方岳是安徽祁門人,這兩首應該是他被罷官家居時所作。南宋時安徽翻車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不可能只是用兩人相對牽繩舀水的戽斗來『救田』,所以這裡的『戽斗』實際上是指翻車。[33]又,北宋沈與求【龜溪集】卷二有兩首詩:
已看城郭半浮楂,水戽聯翩接渚涯。天意若知民意切,停鞭且止阿香車。(【雨不止】)
黃壟初看卷麥禾,老農還復厭晴多。四郊戽尾開新瀆,一雨苗根長舊科。(【次韻宏父喜雨】)
前詩寫雨潦不止,家家戶戶的農民出動排澇。『水戽』就是翻車。後詩寫麥禾即將成熟,農民還在車水抗旱。『戽』亦指翻車。翻車的下部,即『戽尾』,是要浸在水中的。車水抗旱已有時日,繼續車水就要在溪塘中開挖新的溝瀆作爲車水點,以安置翻車取水[34]。詩人形象地稱之爲『戽尾開新瀆』。宋人也稱翻車爲『戽斗』、『水戽』或『戽』,足見【吳地農具】言之不誣也。
翻車和『戽』、『戽斗』在名稱上的這種聯繫,指示著翻車和戽斗的某種親緣關係。戽斗原爲『舟中渫水器』[35],是江南水鄉之物。江南農民把它應用到排澇提灌上,並改造成翻車,是順理成章的。但戽斗由兩人相對牽繩按照舒、舀、提、翻的次序操作的,翻車則是踏動裝有『龍頭』(大齒輪)的大軸,帶動齒輪和板鏈把水刮上田岸,這種轉變是如何實現的,還需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
注釋:
[1] 【太平御覽】卷824引魚豢(三國魏人)【魏略】。【三國志】卷29【方技・杜夔傳】裴松之注引傅玄(西晉人)【傅子】所載全同。
[2] 梁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農業出版社。1989年。本篇引述該書相關論述均見於323―325頁。下面不再加注。
[3] 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九冊。引自華文廣摘譯的節本第12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4] 【漢書・溝洫志】
[5] 【後漢書】卷四五【來歙傳】。
[6] 陽渠始鑿於西周時,東漢時的『穿陽渠』實際上是疏浚和改造。
[7] 或謂王充十八歲(即公元45年)到洛陽。
[8] 【後漢書・張純傳】李賢註:『陽渠在洛陽城南。』胡渭【禹貢錐指】據【水經注】考察,指出張純穿引洛水之陽渠『自閶闔門南歷西平昌門陽門、西明門,屈東歷津陽門、宣陽門、平昌門、開陽門,又東徑偃師城南,又東注於洛。』『平昌門』就是漢代的『平門』,是洛陽城的正南門。畢嵐所制天祿、蝦蟆、翻車、渴烏就在『平門外』之橋東、橋西,應該是從陽渠引水。
[9] 宋・章樵注【古文苑】卷十。楊雄【方言】亦載【答劉歆書】。
[10] 畢嵐受命的工程涉水者二:一是鑄天祿、蝦蟆,吐水轉輸入宮;二是作翻車、渴烏灑路。前項工程必須首先將水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後才能通過天祿、蝦蟆吐水轉輸。用什麼提水,范曄【後漢書】沒有交代。台灣學者趙雅書推測可能是利用水輪,即筒車。(沈宗翰主編【中華農業史-論集】第74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但宮中未必具備急流深湍可以激動水輪的條件,也缺乏可作此推斷的起碼依據。我認爲,利用翻車提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若然,則天祿、蝦蟆,吐水工程已包括製作和運用翻車提水在內。華嶠【漢[後]書】記載同一事件時,只說畢嵐『……又鑄天祿、蝦蟆吐水,f烏施於橋西……』(【藝文類聚】卷84引)周天游【八家後漢書輯注】謂『吐水』後脫『於平昌門外橋東,轉入宮。又作翻車』十四字。固不無可能,但這是以范曄書準確無誤爲前提的。華嶠是西晉著名史家,比范曄早一百多年,他『湯攔省秘籍』寫成的【漢後書】,時賢譽爲『文質事核,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是否可能前項『鑄天祿、蝦蟆吐水』已包含了翻車在內,所以後項只提『渴烏』,不提翻車呢?書此存疑待考。
[11]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農史界前輩學者王毓瑚先生就指出,翻車推廣的基礎是南方水田農業的實踐,翻車有可能是南方農民自己設計出來的。他在【略論中國古來農具的演變】一文中說:『南方水田農業的急劇發展是開始於漢末中原人口大量南遷,而水田區最主要的工具翻車(龍骨車)正好是那個時候製作出來的。史書上記載的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創製的翻車都是在北方,而且原本不是爲水田生產設計的。當然有可能是南遷的人把這種設計帶到水田區,因而同生產實踐結合了起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南方農民由於生產上的迫切要求而自己摸索出來同樣的設計。重要的是,像這樣的汲水工具必然是要在像南方那樣的廣大水鄉和丘陵地區大規模地開展水田時才會得到推廣而充分地發揮作用。至於北方農書【齊民要術》裡面沒有提到它,那是不難理解的。』(【王毓瑚論文集】第291―292頁,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本節所述,可視爲在王先生以上論述基礎上的進一步探索。
[12] 【初學記】卷八
[13] 【元和郡縣圖志・江南道蘄春縣】
[14] 【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七
[15] 【爾雅註疏】:『V謂之Z;Z,M也。M謂之J;J,覆車也。註:今之翻車也。有兩轅,中施I,以捕鳥。展轉相n,廣異語音義。疏:翻車,小罔捕鳥者,名V也、Z也、M也、J也,皆謂覆車也。』李約瑟認爲畢嵐可能是受到捕鳥的『翻車』――J的啟發而發明提水翻車的。
[16] 傳說楚昭王殺死伍子胥的父親,爲了避免伍子胥尋仇,將自己死後墳墓安置在湖底。伍子胥率吳軍陷楚後,教人製作水車,將湖水車干,發墓鞭屍。見陳兩浩編著:【農器集】三『水利類』,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
[17] 參見繆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農業出版社, 1985年
[18] 金煦、陸志明編著【吳地農具】,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年。
[19] 【寧國府勸農文】,載【鶴林集】卷一。
[20] 【睽車志】卷一
[21] 如釋居簡【既作飄風行十有七日,風雨倍前,乃賦後篇】云:『夏首魃爲虐,種插喧戽車。』(【全宋詩】卷2797)王禎『{轉筒車』詩云:『戽車尋丈舊知名,誰料飛空效建瓴。一索繳輪升碧澗,眾筒兜水上青冥。』(【農書・農器圖譜・灌溉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