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3|回覆: 0

[古代科技] 北魏時期的水旱災害及其防治(4)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8-29 1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奇虎歷史
數年之中則谷積而民足矣。』這種積儲而備災害的設想是中國古代備荒思想具體體現。史稱『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自此公私豐贍,雖時有水旱,不為災也。』[1]說明孝文帝的實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和十一年京都大飢,韓麒麟在所上陳時務表中指出:『今京師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蓋一夫不耕,或受其飢,況於今者,動以萬計。故頃年山東遭水,而民有餒終。今秋京都遇旱,谷價踴貴。實由農人不勸,素無儲積故也。』[2]建議政府重視積儲以解決災荒之年缺糧問題。他的兒子韓顯宗也曾向孝文帝建議『故倉庫儲貯,以俟水旱之災,供軍國之用,至於有功德者,然後加賜。』[3]


    北魏帝王還有一個較為典型的救災措施是反覆祈禱或通過減少飲食以祈求上蒼的垂愛。文成帝和平五年四月閏月,『帝以旱故,減膳責躬。是夜,澍雨大降。』[4]這似乎是感動上蒼所致。孝文帝也曾多次於武州山、北苑以及其他山川祁雨,而結果往往是『澍雨大洽』,這些記載在史書中可以說是連篇累牘。太和二十年七月,孝文帝『以久旱不雨,輟膳三旦。』結果是『是夜澍雨大降。』[5]孝明帝也多次下詔要求『可敕內外,依舊雩祈,率從祀典。』『今可依舊分遣有司,馳祈岳瀆及諸山川百神能興雲雨者,盡其虔肅,必令感降,玉帛牲牢,隨應薦享。』[6]而有些求雨措施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可笑的,孝靜帝天平二年,『五月,大旱,勒城門、殿門及省、府、寺、署、坊門澆人,不簡王公,無限日,得雨乃止。』[7]這種通過用水潑人而求雨的方式透着時人的愚昧與無知。史書中甚而有因求雨時心不誠而致身死的記載,太和二十五年五月元楨至鄴,『以旱祈雨於群神。鄴城有石虎廟,人奉祀之。楨告虎神像云:「三日不雨,當加鞭罰。」請雨不驗,遂鞭像一百。是月疽發背,薨。』[8]其實史家是將求雨和疾病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扯到一塊了。


    除了上述有關措施以外,北魏中央政府也通過興修水利來解除水旱災害對農業的威脅。茲略舉數例。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薄骨律鎮將刁雍在今寧夏靈武一帶,對舊有的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進行了整修,使這一帶免除了旱災的威脅,成為西北地區灌溉便利的產糧區。[9]正始年間,冀、定數州頻遭水害,崔楷上疏曰:『頃東北數州,頻年淫雨,長河激浪,洪波汩流,川陸連濤,原隰通望,瀰漫不已,泛濫為災。戶無擔石之儲,家有藜藿之色。華壤膏腴,變為b鹵。菽麥禾黍,化作q蒲。斯用痛心徘徊,潛然辛⒁病!幣蚨他上疏要求興修水利,得到宣武帝的允准。[10]孝明帝時,裴延y任幽州刺史,對境內舊有的水利設施進行了整修,『范陽郡有舊督亢渠,徑五十里。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廣袤三十里。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時水旱不調,民多飢餒,延y謂疏通舊跡,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隨力分督,未幾而就,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至今賴之。』[11]延昌二年夏,徐州一帶『大霖雨,川瀆皆溢。』李彥『相水陸形勢,隨便疏通,得無淹漬之害。朝廷嘉之,頻詔勞勉。』[12]關於北魏通過興修水利以避免水旱災害的威脅的情況,

               
[1]【魏書】卷一百一十【食貨志】。
[2]【魏書】卷六十【韓麒麟列傳】。
[3](【魏書】卷六十【韓麒麟列傳附子顯宗傳】。
[4]【魏書】卷五【高宗文成帝紀】。
[5]【魏書】卷六十三【王肅列傳】。
[6]【魏書】卷九【肅宗孝明帝紀】。
[7]【魏書】卷十二【孝靜帝紀】。
[8]【魏書】卷十九【南安王楨傳】。
[9]【魏書】卷三十八【刁雍傳】。
[10]【魏書】卷五十六【崔辯傳附模弟楷傳】。
[11]【魏書】卷六十九【裴延y傳】。
[12]【魏書】卷三十九【李寶傳附韶弟彥傳】。


    我在【北魏的農田水利建設】[1]一文中已經作了詳細的論述,茲略而不論。


    鄧拓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中將北魏中央政府的賑災和救災措施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積極的救災,另一種是形式上的救災。在我們上述所列的救災措施中,倉儲、移民和發展水利事業可以列入積極的救災措施,而賑濟和減免賦稅則屬於形式上的救災,至於說帝王向上蒼祈禱或通過減少飲食以求得感動神靈,則完全屬於封建的愚昧觀念。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北魏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時代。水旱災害所波及的地區幾乎囊括了了北魏全境,大體上旱災發生在黃土高原和西北內陸缺水少雨的地區,而水災則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主,並且呈現出時間長和反覆發作的特點。水旱災害使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失,也造成了農業生產的歉收和居民流離失所,特別是旱災的盛行使北魏時期沙塵暴接連發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損失。為了將水旱災害及其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北魏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賑災救災措施。(作者: 薛瑞澤)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