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7|回覆: 0

[古代科技] 明清農業生產的發展(2)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在明代,水稻產量一般是畝產二到三石,個別地區可達五、六石 。張履祥在【補農書】卷下里說,桐鄉『田極熟,米畝三石,春花(麥)石有半,然間有之,大約共三石爲常耳。』『下路湖田,有畝收四五石者』。看來畝產二、三石是比較一般的產量,畝產五、六石已是高產田了。明畝一畝當今○・九市畝,一石當今一・○七三七市石 。若以畝產米二石半計算,則一市畝的土地可產米三市石弱或谷四・二六市石,可見明代的單產已比前代提高了。由於耕地面積擴大和單產提高,糧食的總產量也不斷增加,永樂年間『天下本色稅糧三千餘萬石』,『計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 。這麼多的倉儲糧食,自然是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從農民那裡搜括來的。
    清初生產凋敝,土地荒蕪。當時,清統治者從其利益出發,也推行了令民墾荒的政策。『順治初元,令山西新墾田免租稅一歲;而河南北荒地九萬四千五百餘頃,允巡撫羅繡錦言,俾兵課墾。二年,順天行計兵授田法,每守兵予可耕田十畝,牛具、籽種官資之。又直隸、山東、江北、山西,凡駐滿兵,給無主地令種。』 除此以外,秦、豫、廬、鳳等地先後著令准墾。內地以外的一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島、台灣等省都實行了鼓勵開荒的政策,邊疆地區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墾地面積也有了擴大。以東北地區來講,原來吉林烏拉地區,主要是八旗貴族和一般旗人的占有地。後來由於關內流民大量進入該地區,八旗貴族和一般旗人就利用這些流民進行開荒,耕地面積也因而增加。
    清初,在水利興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水利工程較多是在康熙朝進行的。明末清初,黃河下游堵塞,多處決口,黃、淮合流,兩岸農田受到嚴重災害,運河交通也受阻塞。康熙時大力修治黃河,任靳輔爲河道總督,採用疏導和築堤的辦法,組織廣大民工用了十年的時間終將黃、淮故道逐漸修復,使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減少了水患的威脅。康熙時廣大勞動人民還完成了對永定河的修浚工作。永定河原名渾河,在北京附近,含沙量多,極易泛濫。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對它進行修浚,主要工程是開掘了一道二百餘里長的新河道,使舊河兩岸的『斥鹵』變爲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時修築江浙海塘也是保護農田的一項重大水利工程。其它各地,勞動人民也都興修了不少水利事業。
    入清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耕地面積也逐漸擴大。清初的耕地面積比明末降低很多。明末崇禎年間 (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耕地爲七八三、七五二、四○○畝,清順治十二年 (公元一六五五年)下降到三八七、七七一、九九一畝,後來又逐漸上升。康熙年間(公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恢復到六、七億畝。雍正二年 (公元一七二四年)又提高到八九○、六四七、五二四畝。鴉片戰爭前不久的嘉慶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又有降低,爲七九一、五二五、一九六畝 。在耕地面積增加的同時,人口卻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順治十二年的人丁數是一四、○三三、九○○。需要注意,這裡的數字是成丁(十六至六十歲的男子)數,而不是人口數。若以每家五口,有一兩個男丁計算,則總人口數約爲四、五千萬。康熙年間的平均男丁數約爲二千一、二百萬。雍正二年,成丁爲二六、一一一、九五三人,總人口約爲八、九千萬。乾隆十八年人口超過了一億,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又猛增到三九八、九四二、○三六人。從清初到鴉片戰爭前的這兩百年間,耕地增加了約一倍,而人口卻增加了七、八倍,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高於耕地的增長速度。清初以來,雖耕地面積有所擴大,但若以每人平均畝數計算,則不但沒有增加,相反地還在不斷減少之中。
    關於清代的糧食畝產量,包世臣在【齊民四術】中說:『蘇民精於農事,畝常收米三石,麥一石二斗,以中歲計之,畝米二石,麥七斗……。』清一 石合今一・○三五五市石 ,一畝合今○・九二市畝。依此計算清代蘇州一帶豐年每市畝可產米三・一石(折谷四・四市石),麥一・二四市石。中年可產米二・○七市石、麥七斗二升強。江南土地肥沃,中原地區的畝產當較此爲低。大致在江南、湖廣、四川的好田,產量一般可達兩三石。但也有產量更高的,如湖廣的黃梅、荊州,江浙、福建的某些地區,上田可畝收五、六石至六、七石。湖廣從明末以來就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謠。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