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網
山河堰是中國古代陝西漢中引褒水灌溉農田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與關中的鄭國渠、白公渠、四川的都江堰齊名於世。『山河』即指今天的褒河。相傳山河堰創修於劉邦爲漢王都南鄭時,由蕭何、曹參創修而成,位於今天漢中市漢台區河東店鎮。 現在,在山河堰上仍可尋找到漢代的遺蹟。據【漢中府志】記述,山河堰共有三堰:第一堰在褒城北三里,名鐵樁堰.第二堰爲主堰,稱官堰,位於褒城東門外。第三堰爲渠首在第二堰下一公里處。
山河堰是漢中地區最早有史可查的水利工程,在發展漢中農業生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到軍食、民用,與軍事上的勝敗,安危不無關係,因而被歷代統治階級所重視。三國時,諸葛亮駐軍漢中,踵跡增築,至宋復壞,多次修復。
山河堰自北宋早期就開始有修治記載,當時的灌溉面積有4萬畝。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吳U在漢中修復山河堰,竣工後,有楊絳撰文的【重修山河堰記】石碑,原立在河東店北婆婆坑,一九三六年修西漢公路時炸毀。殘存三片,今移存於漢中市博物館。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因發大水,堰盡潰,由章森、范中藝等主持修復,竣工後,有當時南鄭縣令晏袤作的【修堰碑】摩崖一方,今存漢中市博物館。南宋初年復修後稱爲褒城六堰,乾隆時又進行過大修,灌溉面積增加到了23萬多畝,成爲漢中地區最大的灌區。明清時期山河堰僅存第二河第三兩堰,以第二堰最大,明萬曆時可灌田4.4萬畝。1940年用近代技術修建褒惠渠時,在第一堰址上修建了一座長達135.3米,高4.3米的漿砌石堰,引水渠口設閘五孔,沖沙閘兩孔,灌田14萬畝。
石門摩崖石刻【褒城山河堰記】,【修復山河堰記】,【山河堰賦】等記述了山河堰多次的修復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