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晚報 近期,有讀者、友人向我建議:【夜讀拾得錄】選釋的古文,讀來頗感興趣。可是,文內提到的一些古代器物,雖作了些許描述,總是一知半解,無法覺其形象。尤其是名稱生疏的器物,例如俎和豆,已明其用途,卻始終不明其形狀;再如笥,究竟是怎樣的『小箱子』?等等。如果能夠介紹一些實物資料的圖片,說文又談物,不僅幫助讀者增加閱讀興趣,還能加深對原文的進一步理解。
我在編寫【夜讀拾得錄】的同時,也曾考慮過這方面的工作,由於手頭資料的限制,難以較全地滿足讀者提出的要求。因此,一直沒有動手。現在,大家感到有些需要,我將儘可能查搜一些實物資料的照片或拓片,也有線圖,幫助讀者了解【夜讀拾得錄】的古文中提到的相關器物,以使該文與其器對應。片圖加以分析,略作說明。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野牛,用於耕作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內,曾多次發掘出土黃牛和水牛的骨骸。例如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內,出土16個水牛頭骨;湖北省宜都市城背溪遺址內也出土了水牛頭骨。水牛主要是用於南方水田耕作。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如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內,出土的牛骨大爲增加。這說明,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000至3000年前,南方和北方的原始農業生產中,使用畜力,牛已占極爲重要地位。先秦時期也用於拉車,或乘人,或載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