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國學網 鄭白渠是古代關中地區的大型引涇灌區,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鄭國渠和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白渠的合稱,近代陝西省涇惠渠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鄭國渠,十幾年後完工。乾渠西起涇陽,引涇水向東,下游進入洛水,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由於涇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時還可改良鹽鹼地,故使產量提高到每畝一鍾(六石四斗)。鄭國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
西漢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增建新渠,引涇水向東,至櫟陽(今臨潼縣東北)注於渭水,名叫白渠。乾渠長200里,灌溉面積4500頃,此後灌區稱鄭白渠。前秦苻堅時期(公元357年~公元384年)曾發動3萬民工整修鄭白渠。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鄭白渠有三條乾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稱三白渠。灌區範圍主要分布在現在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過石川河,在下縣(今渭南縣東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代初期鄭白渠灌田1萬多頃,後來由於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積減少到6200頃。當時鄭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專門條款,後來歷經各個朝代,不斷得到修復和發展。
編輯:秋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