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深圳特区报
与会学者与嘉宾在认真地研究《明东西洋航海图》的细节。
京沪深港等地专家揭幕《明东西洋航海图》等比复制绢本地图,称此图的“被发现”改写了中国地图史
第五届深圳海洋
文化论坛昨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齐洁爽/图
一张奇图传论坛,万般奇缘在其间。11月3日上午深圳读书月重点活动之第五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在深圳京基海湾酒店举行。在这次论坛上,葛剑雄、杨浪、钱江、刘申宁、刘义杰、孙光圻等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史地理及海洋学界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揭幕了一张纵158厘米、横96厘米,经牛津博德立安图书馆授权复制的原大绢本彩绘明代古地图――《明东西洋航海图》。不同于我国现存的其他“写意派”古代海洋地图,这张地图明确标有罗盘与比例尺,带有明显的西方现代制图理念。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发言、热烈讨论,碰撞出不少学术火花。大家一致认为,这张地图的出现,改写了中国地图史,是首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中国古代航海总图。
沉睡牛津350年的《明东西洋航海图》
据悉,这张富于传奇色彩的古地图,一直收藏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立安图书馆。据博德立安图书馆中国馆馆长大卫先生介绍,此图的英文名为《雪尔登中国地图》。是由英国人约翰・雪尔登先生捐赠的。约翰・雪尔登曾是牛津大学的东方学家,后来成为著名律师,并在英国议会中负责海外贸易事务,对东方古代文献的兴趣与机会交集在他身上。大约在1654年左右,雪尔登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购得此图。
这幅中国古地图在博德立安图书馆一直尘封到三年前。三年前,该馆清点藏品时才再度出现,又经过多次修复,才进入学术视野。最早介入这幅中国古地图研究的中国学者――香港中文大学的钱江教授在论坛中表示,这幅中国古地图沉睡了350年。虽然它一直珍藏在博德立安图书馆里,但由于文化差异,英国人一直没有深入研究,直到3年前被再次发现。
关于这幅古地图的名字,与会专家学者也进行了深入讨论。北京海洋出版社社长、郑和研究专家刘义杰先生认为,这幅古地图原本没有名字,按传统应以藏者雪尔登作为图名,但这样的图名无法准确表达它的内容,所以,中国学者首先要确认其成图时间和内容,而后再给它一个恰当的名字。刘义杰认为,它的成图时间应在明万历年间,将之与明代航海图进行比较后,可为这幅古地图命名为《明东西洋航海图》。
首例中国古代航海总图
折射福建人海外贸易网
钱江教授认为,《明东西洋航海图》的实用性及其对远洋航海的意义,都不亚于刊于1620年的《郑和航海图》。
钱教授表示,这幅古航海图清晰地反映了福建商人的海外贸易网络。“这幅图有很强的现实航行指导意义。使用者可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国以及福建在亚洲海洋世界的位置。”他还进一步推论,该地图的绘制者是一位福建人,因图中有些地名就是闽南人的说法。“但这幅图同时还显示出许多不同于传统中国地图的绘图技巧和方法,而与中东阿拉伯人的地图绘制法相似。因此,也有英国学者判断绘制此图的是一位定居于泉州且早已汉化了的阿拉伯人。”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光圻教授则表示,这幅古地图算是首例中国古代航海总图。“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幅专业的、精确的海洋航行总图。”
中国第一幅标有罗盘与比率尺的航海图
资深传媒人、海航新华文化集团总裁杨浪则站在中国海图史的视角审视这幅地图,认为它改写了中国地图史填补多项“空白”。他认为,首先,这是中国第一幅标有罗盘与比率尺的古代航海图。
其次它是中国第一幅明确绘出澎台与南海四岛准确位置的海图。杨浪说:“明代1556年刊刻的《筹海图编・舆地全图》和1605年刊刻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都曾不同程度地绘出了台湾岛。但仅以一个小圆圈标记,不仅形状不够准确,也没表现出它与福建的对应位置关系,更没描绘出台湾与澎湖的对应位置关系。但在这幅航海图的泉州东南部,则明确绘出了澎湖列岛的圆形并标注为‘彭’。在澎湖之东又准确地绘出了台湾本岛,并以明代初期台湾古名‘北港’和‘加里林’标注出来。”
再有,它是中国第一幅准确表现中国与东亚地区地理关系的海图。杨浪说:“在中国古代的世界地图上,中国永远在中央,外国如弹丸小圈,散摆于周边。这种偏离于地理实际情况的官方绘图法一直沿用到大清。但这幅地图却真实描述了东南洋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将中国与东南亚融为一体的东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