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5|回復: 0

[汉语教育] 在艰难中诉说执着 大马华校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07-11-21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南方日报
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传媒是构成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要素。而拥有600万华裔的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港澳台之外,全世界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如今,全国有1280间华文小学和60间独立的华文中学。    
“为华教牺牲,永不后悔!”
位于吉隆坡的尊孔中学,是由广东人陆佑于1906年创办的,是全马唯一的百年华校。它从建校起,就一次次地经受着生存或死亡、坚持或妥协的风浪,成为马来西亚华校的一面旗帜。
11月18日,我们进入吉隆坡华人义山。只见一座墓碑上铭刻着“族魂”两个大字。这就是为华教奋斗终生的林连玉先生之墓。1945年,在日本投降后,他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从学校的废墟中肩负起复校的工作。随后,他发起组织了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自1950年起连任10年主席。
上世纪中叶,华文学校一次次受到威胁,有的教师因抗争而坐牢。1951年,英国殖民政府要取消华文、印度文学校。林连玉以“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的精神,召开全马华校教师代表大会共谋对策,共商抗争大计,迫使当局让步。1956年,政府企图对非马来文的中小学校实行改制,否则取消津贴,这令华校陷入绝望境地。林连玉极力主张“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津贴可以剥夺,华文中学不能不办”。最后,华文中学的体制得以保存下来。但是,林连玉自己却被当局剥夺了公民权和教师资格。他坚定地表示:“为华教牺牲,永不后悔!”林连玉为华教赴汤蹈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华校师生自强不息。12月18日是林连玉的逝世日,这一天已经成为该国华教纪念日。独立华文中学董事联合总会不仅守护和呵护着华校,而且设立了考试局,保证华校的教学质量。
虽然,华小只能得到政府的半津贴,独立华中更是极少得到政府资助,但它们顽强地生存着、发展着,培育华夏子孙的心灵之根、文化之根,同时也为马来西亚的发展作出贡献。据估计,全国华校每年大约收到华人捐款达2亿马币,即4亿人民币。如今,马来西亚95%的华人子女就读于华文学校。
“不懂华文就不算是华人”
相比西马华文教育所经的惊涛骇浪,东马的华校算是在和风细雨中成长的。我们来到马来西亚最东部的沙巴州,参观了崇正中学和巴华中学。校园里,整洁的教室和运动馆铭刻着华人捐建者的姓名,茂盛的园林和药草园介绍了中国的植物和中医药。这告诉我们,华文教育巨大的发展动力,来自凝聚着学校教职员工传承华文的坚强毅力,凝聚着华人社会发扬中华文化的竭诚奉献。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英国殖民者的一项政策地,令许多华人的孩子无处读书。于是,来自广东客家籍的乡亲们便于1965年创办了这所华文中学。期间,崇正曾经一度极其困难,全校仅剩下24名学生,但校董事会及教师们并未放弃。
沙巴崇正中学现任校长曾桂安谈到华文教育对海外华人的关系时说,他早年在新西兰留学时,洋人教师批评一位不懂华文的华裔学生不算是华人。这给了曾桂安很大的震动和觉醒,原来遗忘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自己的根本。后来,他本人也从待遇较好国立学校转到华文学校。
曾校长说:华文中学从经费、生源、师资到学生升学渠道等,一切都要自力更生。在马来西亚,每一个华人社团和稍有一点经济能力的华人都为华校捐过款。仅崇正就收到办学捐款累计2000万马币,相当于人民币4000多万元。就是这样地集腋成裘,学校终于蒸蒸日上。目前它隶属亚庇客家联会,学生多达2264人,是整个东马最大的华文中学。
这所学校有着自己的办学特点,自1975年起就实行华文、马来文和英文三语并重的教学模式。我们问,这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吗?他们会被三种语言搅混吗?曾校长没有这样的担心。他笑着说:“你们发现了吗?马来西亚华人有家庭、华人社会的特殊环境,因此都有语言天赋,从小就会家乡话、广州话、普通话,不少人还会讲马来话和英语。所以三语教学对其不会太吃力,我们学校的课时仅仅比一般学校每周多半天而已。”
崇正的实践结果是:该校学生高中毕业会考三语是100%及格,优秀比例分别是98.6%、96.3%和100%。该校成绩连续8年在全国名列前茅。该校还在今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十大模范独立中学。
“母语教学无阻国家和谐”
近年来,华教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令华文在海外吸引力大增;同时,华教界也顺应世界谋求和谐多元的发展之道。一位华裔官员姚长禄在一次华校的会上说:“华裔发展母语教学,无阻国家和谐。各族和谐和平等是马来西亚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这番话说出了了华文教育的新思维。
尊孔中学现任校长吴建成向我们介绍说,他们认识到21世纪是和谐发展的时代,华校的方针也要从侧重斗争向强调融合与交流转变。在今年马来西亚国庆节,吉隆坡几间华文中学都举行了爱国游行,培养和表达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也消除其他种族对华裔“不爱国”的印象。华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英语课时。
另一方面,华文的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一直以来,华社有三类华人:一是老一辈正统华人,二是接受英文教育的“洋华人”,三是接受马来文教育、也不会讲华语的华人。这三类华人面对中国和平崛起产生反应,文化价值观开始回归,逐渐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第一类华人送子女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后两类华人也送子女到华小、独中接受母语和中华文化教育。
正基于以上理由,而且该国华文中小学的教学质量都比较高,因此连友族的孩子也乐于入读,虽然读华校需要交纳学费,而读国校则全部免费。沙巴州斗湖县乡村的一些华小甚至八成的学生都是非华裔的。
而我们走访的崇正中学不仅是华人社会的名校,而且有8%的学生是来自其他种族甚至外国。曾校长对此深有体会,感受到华校有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商机。
他谈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韩国母亲带着女儿千里迢迢地来到沙巴,说是从网上知道了这所学校的特点,特地来送孩子入读。校长问女孩:“为什么要来这么远读书?”孩子说:“在21世纪,华文和英文都很重要。”由于学校规定,招生要进行三语的考试。那位从未学过中文和马来文的女生,竟然用9个月的时间刻苦补习,最终通过了入学考试。她在华校学习了一年之后,成绩已经达到优良,中国历史更是取得93分的好成绩。另外,还有德国、澳大利亚孩子慕名来入读。他们虽然完全没有中国血统,却从华校感受到中国传统和现代化的魅力。因此,崇正正在筹备扩大建设,以迎接新的发展机遇。(记者 林亚茗 通讯员 沈卫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