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方教育 (3)Whati will Poirot eat ti
2.空主位的心理现实性
在汉语中,主位可以取词汇形式,形成非空位主位(non-gap topic);也可以取零形式,形成空主位(empty topic)。请看下例歧义句:
(4)鸡吃了。
此句有两种解释,其一为“鸡吃了某物”;其二为“某人吃了鸡”。歧义的产生源于结构的差异。取前一种释义,句(4)的D结构为(5):
(5)[cp Oi[IP鸡j,吃了ei]]
取后一种释义,句(4)的D结构为(6):
(6)[cp Oi[IP ei吃了鸡j]]
在(5)和(6)中,占据主位的分别是一个空算符(null operator),它们又分别为吭际一个变项。在(5)中,受空主位吭际的是句子宾语;在(6)中,受空主位吭际的是句子主语。在汉语中,句子主语或宾语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移入主位,然后删略,形成空主位[⑨]以及受其吭际的加同一下标的(co-indexe)语迹,即变项。突出的主位正是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主语或宾语省略现象的根源。不管这种省略是出于句法上还是出于语用上或文体上的原因,主位由于它的位置和地位在句子结构中的突出性,使得大量的主语或宾语省略在句法上成为可能。实际上,在心理上人们总是把省略的成分自动地放在主位上来理解,使得省略的成分虽无语音形式依然在人们的心理上占据突出位置,从而不影响理解的完整性。由此可见,空主位的存在完全在于其心理现实性。
至此,我们可以把汉语空主位的形成规则形式化地说明如下:
( 7)任何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中的任何一个,且只有一个,可以随意性地(optionally)移入主位;
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以随意删略;移位后留下的语迹总是受主位位置上的算符吭际。
三、子主位假设
前面说过,汉语的主位突出还表现在子主位(sub-topic)的独特存在上。子主位是笔者的一个假设,姑且称之为子主位假设(sub-topihypothesis)。那么,子主位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存在的呢?
当句子“鸡吃了”表示“某人吃了鸡”这一层意思时,“鸡”似乎占据主位位置,因为我们还可以用逗号把“鸡”和其它成分分开:
(1)鸡,吃了。
但从它的D结构看出“鸡”不可能占据主位,因为主位已被空算符占据,形成空主位。其D结构重复如
下:
(2)[cp Oi[IP ei吃了鸡j]]
当然,如果“鸡”在其它成分移入主位前率先进入主位,则是可以的。假设句(1)的主语为“我”并且没有移位,如下:
(3)鸡,我吃了。
但这时“我”则不可能再移入主位,因为主位已被占据;于是“我”亦不可能被删略,因为根据我们的空主位规则,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删略。那么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鸡”应该选择哪一个位置作为落脚点?乔姆斯基在《语障》(chomsky,1986b)一书中对他的X理论作了局部修正,他把S写作IP,把S写作CP,这样,IP和CP便都体现为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urction)。X理论中的CP的结构如下:
(4)a.C"→Spec;c b.C →C;IP
其中,C与IP一起形成CВ唬锚в钟氡曛居铮specifier)一起形成最大投射C″或CP。标志语[Spec,CP]位置是疑问词移位的落脚点。如果我们把汉语的主位放在[Spec,CP]这一位置,那么CP的中心词(head)C位置还空着。这时句(2)中的“鸡”在S结构能否移向C?回答是:不能。因为把“鸡”移入C将违反“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
(5)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⑩](filtre):
当一个具有语音形式的wh短语占据某一CP的Spec时,这一CP的中心词C不能再支配一个具有语音形式的标句词。然而,从“鸡吃了”这一表层形式来看,“鸡”在S结构确实经历了移位,那么它移取的是一个什么位置?
1.作为附加过程的子主题化运动
请看下面的一个选自波兰语的例句:
(6)Maria zastanawiala sie[kto co Maria wondered who what przyniseie]would b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