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3|回覆: 0

[漢語詞典] 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分析(1)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1-6-9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內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樣,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也存在着一種強烈的"他者"意識。根據這種意識,他人乃是一種異己的、陌生的、危險的在者。這是"你-我"這種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狀態的異化。這種他者意識首先是與關於自我所屬族類的意識聯繫在一起的,因而個人的自我意識是與其族類意識密切相關的:異族的存在規定着本族的存在,進而族類的存在規定着自我的存在。於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復存在了。這種他者意識滲透於漢語全套人稱代詞"他"、"你"、"我"中:如果說"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場的他者",他們對"我"來說都是"外在的他者",那麼"我"就只是一種"內在的他者"。

    關鍵詞:他;你;我;他者意識

    孤獨是你我的裂變/ 裂變是黑色的淪陷 / 捉不住你的眼波 / 眼波從肩頭滑過 /

    你我似飄忽的星體 / 星體在悄然地紅移 / 生命已散成碎片 / 碎片零落在荒原 /

    願你像黑洞般神秘 / 釋放出無聲的引力 / 再不要抽身遠去 / 來吧讓你我遭遇 /

    Oh, forget He and forget She / I take to you, you take to me /

    這是我曾經寫下的一首詩【我和你的商籟--讀馬丁・布伯哲學有感】 [1],它是有感於存在主義神學家馬丁・布伯 [2]的思想而發的:在他看來,"他"或"她"是一種與"我"對立的、疏遠的、陌生的、異己的在者;只有化"他"為"你",在"你-我"對話的情景裏,我們才能返回到本真存在的"我"。這與另一位存在主義者薩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獄"的體悟一致,是對人類生存處境的一種深刻的揭示。但不幸的是,自從人類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以來,這種"我-他"異在的生存處境就一直是人自身的一種基本的存在論事實。這個事實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意識中一再反映出來,西方世界最近的一個著名例證就是美國學者亨廷頓的喧囂一時的"文明衝突"論。而其實在中國,近代以來直至今日,我們津津樂道的"中西文化優劣比較",就其以"中-西"文化二元對峙作為其全部立論的基本預設而言,又何嘗不是這樣一種"我-他"異在的態度模式?西方人固然視我們為"他者",而我們未嘗不視他們為"他者"?所以,西方人固然需要反省他們的西方中心主義,而我們中國人又何嘗不需要反省自己的某種"華夏中心主義"?然而很無奈,我這裏仍然在區分"我們"和"他們"。可見我們自己的這種以異族為"他者"的意識可謂根深蒂固,並滲透於我們的日常語言當中。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本文的任務,就是通過對古代漢語人稱代詞"你"、"我"、"他"的語義分析,反省我們自己的這種"他者"意識。

    1.他:缺席的他者

    中國傳統的他者意識,最明顯地反映在第三人稱"他"的用法上:我們用"他"來指稱那個異己的、陌生的、危險的"在者"。談到"他"時,我們心中常常是充滿着疑惑、猜忌、甚至敵意的。跟對話中出場的"我"和"你"不同,"他"總是不在場的,我稱之為"缺席的他者"。

    在漢字中,"他"是一個後起的俗體字,最初寫作"它"。最古的字書【說文解字】尚且沒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註:"它,其字或(假)’佗’為之,又俗作’他’;經典多作’它’,猶言’彼’也。"徐灝箋註:"古無’他’字,假’它’為之;後增’人’旁作’佗’,而隸變為’他’。"這裏應注意的是:(1)"他"是"佗"的隸變俗體字,當出現於秦漢之際;(2)"佗"是"它"(作為代詞)的假借字,也是後起的用法。 [3](3)"它"是"蛇"的古體字,這是眾所周知的。【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彎曲)垂尾形。"【玉篇】:"它,蛇也。"宋代羅泌【路史・疏仡紀・高陽】"四它衛之",羅萍注作"四蛇衛之"。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三・湖州府】說:"杼山上有避它城,……蓋古昏墊時民避蛇於此。"以上都是沒有疑問的,問題在於,段玉裁和徐灝及許多人都把作為人稱代詞的"它"視為假借字,這就值得商榷了。在我看來,"它"字的意義從指稱蛇蟲到指代人物的演變,這並不是假借,而是詞義的引申。

    這要從上古的成語"無它"和"有它"談起。【說文】:"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當時蛇多,所以人們見面時常相問:沒有蛇吧?這相當於後世見面問候的套語:別來無恙?段玉裁註:"相問’無它’,猶後人之’不恙’’無恙’也。"既然成為了一般見面問安的套語,則"它"的含義也就泛化了:不僅指蛇患,而且指一般的憂患,或如高亨先生所說的"意外之患"(詳下)。進一步聯繫到當時部族之間戰爭頻繁的事實,"它"在問候中更多地是指稱的作為敵對勢力的外族。例如【國語・周語下】談到單子"能類",並引【詩經・大雅・既醉】"其類維何?室家之壺。君子萬年,永錫祚胤",認為"必茲君之子孫實續之,不出於它矣。"韋昭註:"類,族也";"它,它族也。""不出於它"即不出自外族。所以,"無它乎"的通常意思是問:沒有外族來犯吧?相反,如遇外族侵犯,便是"有它"。對此,我們可以【周易】古經的"有它"為證。【周易】共有三處談到"有它",大抵均指作為敵對勢力的外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