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0|回復: 0

[汉语词典] “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6)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2-20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汉字网
[2]being是英语系词to be的动名词形式,相当于希腊语on。on是希腊语系词不定式einai的分词现在时中性单数第一格与第四格,是形而上学中的最高范畴“本在”。参见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98页,三联书店北京1999年版。

    [4]“本在”(希腊语on)旧译“本体”。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误入歧途,从对“存在”本身的探究转向了对“在者”即“本体”(某种实体)的研究,“本体”术语意味着对On本身包含的丰富意义的狭隘化和片面化。故国内哲学界已倾向于采用“存在”这一译语。由于汉语“存在”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为便于区分,本文将动词“是”(系词)用“存在”表示,将名词“是”(即On)以哲学界就此概念使用的另外两个术语“本在”或“本真”表示。

    [5]参见《海德格尔选集》(上)第27-29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6]《易经・小过》。

    [7]《小雅・巷伯》。

    [8]《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9]《论语・述而》。

    [10]王力:《汉语史稿》,第35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汉语语法史》,第194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1]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86页注③。

    [12]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86页。

    [13]为避免牵扯其他问题,此处不讨论“是也”形式。

    [14]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86页。

    [15]至今我们有时仍以“为”替代判断词“是”,但从古至今,它都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替代判断句中的“是”。“为”究竟具有判断词“是”的哪些功能,为什么它能具备这些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