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9|回覆: 0

[漢語詞典] 語詞的歧義現象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09-10-12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西安晚報
望文生義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時常犯的一種毛病。為什麼會『不求甚解』呢?或許因為我們對作者所處時代的文風不完全了解,或許因為語詞所包含語義的豐富性。語詞的這種歧義例證很多。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詩經・小雅・採薇】中的名句。它的本義是說征人遠行時內心愁苦,而草木不通人意、春光照樣爛漫。這是比興手法用樂境寫哀(韋莊的著名絕句『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或許就是從這受到啟示的);下句『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是反用哀境寫樂。哀樂對照得如此鮮明,含義應該不難理解。但是,今人在引用前兩句詩時,似乎對它作了『柳』與『留』諧音、柔柳系離情,風物對行人依依惜別的解釋。像這樣隨意用舊句敷衍生發新義,與原詩的本義出入就太大了。而這個問題往往出在對詩句斷章取義的理解和對『依依』一詞的望文生義上。【詩經・小雅・採薇】中的『依依』一詞,與桓溫『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等詩句中的『依依』一詞,意義幾乎相同,都是形容柳枝臨風搖曳、婀娜婆娑的。但是,它與樂府『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王維『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等詩句中的『依依』一詞,意義相去甚遠。後者才是表示依依不捨的。而李商隱的『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詩句中的『依依』一詞,則既狀物又兼擬人。柳不擇地可生,遇水即活。後人之所以用折柳表惜別,也包含『人去他鄉如柳離故土,祝願其隨處皆安』的意思。『柳』諧『留』音,又可表留念。『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所得的物態、物理,與【詩經】之後詩人們以柳枝贈別的風尚,或許才有着內在聯繫。但上列詩句,有的寫物,有的寫人,不應將它們混為一談,更不可附會到從漢代起才漸成習俗的『折柳贈別』上去(『折柳贈別』一詞最早見於六朝無名氏所撰【三輔黃圖】一書)。

    我曾經讀過一種唐詩選本,在註解王昌齡七絕【芙蓉樓送辛漸】時,編者因對詩的個別語詞望文生義而出現錯誤理解。詩云:『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此詩並不艱深。前兩句說寒雨之夜與友人辛漸來到吳地,次日清晨友人去後,詩人遙望着楚山,頓然感到孤寂。後兩句是詩人告訴友人的話:如果洛陽的親友問到自己,就請轉告他們,自己在外面作官,清廉自守一塵不染,有如冰在玉壺裏一樣純潔。但此選本卻把本屬互文的『吳』、『楚』二字,註解成了不同的兩個環境,又把『冰心玉壺』這樣用於詩中就具有了專門意義的語詞,拆成單字逐一按字面意義進行解釋。這樣一來,不僅前兩句在時序上變得錯亂,令人費解――似乎客人頭天晚上已出發進入吳地,又似乎第二天才在楚地送行,而且歪曲了全詩的主旨,使讀者無法品味詩中那深摯婉曲的感情。此詩為王昌齡貶江寧丞後所作,故有以『冰心玉壺』自白一說。如果把詩人表示立身高潔的原意,曲解為以壺中玉液澆心中塊壘,豈不屈煞了這首頗有名氣的詩章?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