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5|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倡议(1)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0-11-30 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汉字网
中华的汉字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苏美尔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皆于 1500 多年前就灭绝了 , 汉字是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传承的已有 3000 年历史的古文字,可以说是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的传统典籍都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所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汉字是其承载者、传播者、见证者、昭示者)
汉字是生命的符号,也是哲理的、思维的、艺术的符号,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全部信息的符号。汉字作为一种卓绝不凡、无与伦比的文字符号,之所以立于世界文字之林,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虽跨越时空而古今人皆可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她是伟大的、不朽的生命的符号。连日本女书法家南鹤溪女士也颂扬汉字,说汉字 “ 具有天生丽质和内在智慧 ” , “ 是宝贵的生命,文字之外无文字 ” , “ 我想这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一定潜藏着诱人的魅力,不,是魔力。 ” (《文字的魅力》王宝平译)
但汉字在近代的命运可谓多舛。
上世纪初,国力衰微,一些精英救国心切,误以为汉字是中国落后之因。说汉字 “ 难识、难记、难写 ” ,是 “ 僵死的文字 ” (钱玄同); “ 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 ” ( 瞿秋白); “ 野蛮 ” 、 “ 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 ” (傅斯年); “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 (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瞿秋白、吴稚晖、鲁迅等皆主张废弃汉字,拼音化。
1949 年新中国建立, 1951 年拟《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555 字),次年 2 月 5 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 年拟《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 798 字,简化偏旁 56 个,废除异体字 400 个), 1955 年 2 月 2 日 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把其中 261 个字分 3 批在全国 50 多种报刊上试用), 7 月 13 日 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 10 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 515 字,简化偏旁 54 个), 1956 年 1 月 31 日 在《人民日报》公布,全国推行 ,这就是我们大陆使用至今的简化字( 1964 年 5 月文改委出版《简化字总表》,分三表:一表是 352 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二表是 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 14 个简化偏旁,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 1754 个简化字,共 2238 字,因 “ 签 ” 、 “ 须 ” 两字重见,实际为 2236 字。后有微调)。
五十年代,拼音文字进入西方人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八十年代初,大陆语言学界有人称 “ 方块汉字在电子计算机遇到的困难,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 ” , “ 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 ” 。还有学者说汉字是 “ 伪科学 ” 。
虽然都是为了强国,但是对汉字的认知差异太大,所以意见相左。如果真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不但众多的专 家 教授将成为文盲或半文盲,而且全民族正确掌握汉语将成为一场空前灾难(汉语同音字、同音词实在太多,拼音无法一对一准确辨别;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典籍将成为一堆废纸,之后能读懂的人将寥寥无几,中华文明、文化之传承将因此而断送!)
2001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 汉字是唯一的国家通用文字 。( 1985 年 12 月 16 日 ,文改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但仍有学者主张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还有学者主张 “ 实行双轨制的文字系统 ” ,即 “ 汉字为第一法定文字,拼音字为第二法定文字 ” 的所谓 “ 一语双文 ” 制)
选择汉字简化而不是拼音文字的战略观是正确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迅捷而轻松的掌握汉字 ―― 但是我们并没有抓住根本。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汉字的基因( DNA )。
汉字是一套完备的系统:字根、字族体系(如著、煮、猪、诸、褚、翥、箸等就是一群以 “ 者 ” 为字根的字族)。相同的字根,是字意的核心,配以不同的偏旁或部首就构成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本身就蕴涵了文化信息基因 DNA ),这和西方的表音文字很不相同。字根通了,则字族都通了。(迄今我们对汉字的研究还是以《说文解字》为最。其最大的问题是就字论字,没有更科学地以字根、字族为基础系统地研究。目前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字根、字族的文字训诂学家是陕西省委党校已退休的 任学礼 教授。)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