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1|回覆: 0

[漢語詞典] 古漢字的形聲相益與反切拼讀(2)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5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京晚報
形聲相益為漢字的發展開闢坦途

    世間事物,有具象有抽象。初制文字的依類象形,只可施於前者,而於後者則無以為計。為擺脫這種困境,先賢開闢轉注與假借兩種途徑,把依類象形的名物字,通過轉折字義(如以仿象工具的我字為第一人稱的我)或假借字音(如假羽翼之翼為翌日之翌)的方式,使之成為意義抽象的辭字。轉注與假借兩種手段的應用,為古漢字的發展找到了轉機。

    事物是紛繁複雜的。譬如歸於同一品類但形近實異者(如古稱羽物的雞、鴉、鳩,古稱毛物的狼、狽、狐)比比皆是,而依類象形卻實難一一有所區分。另外,一個表意字,通過借其讀音用作多個辭字的情況,雖給書寫着提供了便利,卻為識讀者造成了麻煩。在商代後期的甲骨卜辭中,一種規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漢字類型已經出現,這就是古代學術界稱作『形聲相益』的文字。這種新的構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聲符(如鳥加奚為雞),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為河),形成形與聲相輔相成的形聲字。這種既有表意字用作形符或聲符並相互補充、相互增益的構字方式,為古漢字的發展辟出一條暢行無阻的大道。

    克服識讀困難的反切注音

    古漢字因循自身特有的構字規劃,數量增長相當迅速。到漢代,單字已接近1萬。當時學童應試,能背誦9000字才能做官。其間辨形識字的艱辛可以想見。在中國的先秦時期,人們已能夠對漢字的聲、韻進行分析,當時,詩歌諧韻與典籍韻文的存在以及雙聲迭韻或同音通假的應用都是確證。到魏時期,與詩賦的發展相聯繫,關於漢字聲韻的專門著作開始出現。至隋唐二代,漢字的反切拼讀法(即選取兩字,上字取聲、下字取韻拼讀一字的方法)已經形成,並擬定了聲部、韻部的數目與代表字,如隋陸法言【切韻】的206韻母與唐人守溫的36聲母,反映了當時學術界對漢字讀音的認識水平,為解決漢字識讀困難,找到了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

    中國漢字系統的起源與發展,在世界文字史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承載着華夏文明的精髓,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而盛行不衰,成為歷史積澱厚重又充滿蓬勃活力的文字系統。當我們面對其他古老文字系統紛紛遠離傳統改行純粹表音的文字系統時,其改弦之由,易轍之路,或可在中國漢字系統的發展歷程中獲得啟示。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