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8|回复: 0

[论史] 战国士人俸禄的变化与战国学术繁荣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1-11-1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贸易报》
自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及其俸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连年的兼并战争,世袭贵族逐渐减少并趋于解体;另一方面,一些下层、破落的贵族子弟因着其能力在这特殊时代而得以凸现,其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持续上升,成为国家高层管理者。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士人们的俸禄形式也发生了大的变化,由田禄(爵禄)渐渐转变为谷禄,并逐步由年俸变为月俸。这些,对战国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持续提高  


    “士人”在春秋时期是社会下层管理者和破落贵族后裔的统称。春秋战国年间,战争频繁,使得众多诸侯国被灭绝,大量的世袭贵族消失。而由于兼并战争庞大起来的国家,亟需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只能从士人这一阶层中寻找贤能者予以补充。从春秋到战国,在社会活跃层面上,呈现出一个从公子阶层、到卿大夫阶层、再到士人阶层转移的历史进程。到战国时,士人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地位得到持续提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士人因贤能而得到职位后,就有较高的收入,并由此可以在列国中自主选择职位。孔子由一个管理仓库与牛羊的下层之“士”,因能力上升到年收入“粟六万”的上卿,周游列国时多被视为上宾。孟子行走天下、游说之日,“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齐宣王时出仕为卿,待遇优厚,用大夫之礼为母亲办丧事时,棺椁衣衾精美到了连国君及其弟子都认为不恰当的地步。荀子15岁由赵国来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后三为学宫祭酒,在齐国享受上大夫待遇,在秦国得到应侯的款待,回赵国成为赵孝成王的贵宾,至楚国又得到春申君的赏识。邹忌一介布衣,因学识而擢为齐相。这些都是士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提高的表现。  


    士人的地位与收入如何,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与士人的能力、名望有关。如孔子未任高官前,齐景公只能给孔子上卿与下卿之间的待遇;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后,卫灵公就给他上卿俸禄。二是与其所依托的国家和主人有关。孔子、孟子在各国所得的待遇并不一样。士人委身于私人和在王室任职的俸禄也不同,战国四公子和吕不韦能养士千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给士人的俸禄高。反之,如果薪金少,士人也会离开。齐王连年用兵,国库空虚,稷下先生们的生活由优越变为艰苦,他们也就四散奔离。  


    战国时期,士人俸禄由爵禄(田禄)向谷禄、由年俸向月俸转变  


    西周、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对官吏的俸禄是爵禄,以分赐土地为主要方式。公卿大夫士以禄田作为自己的经常收入来源,以工商业收入、山林川泽收入、战争掠夺、贡纳、贿赂及王室的赏赐等作为收入的补充。  


    因为田地有限、官吏不断增多和君主为了更好地集权控制等原因,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公卿士大夫们的俸禄普遍采取食谷禄的办法。孔子在鲁为大司寇,只领俸禄“粟六万”,未有得封地的记录。《论语・雍也》载“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可见领俸禄是鲁国官俸的通行方式。《墨子・杂守篇》有“二百石”、“三百石”之吏,《韩非子・外储说右》有“燕王收吏玺自三百石以上,皆效子之”等记载,表明自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士大夫的俸禄已经由春秋时代的田禄转为谷禄。某些土地宽广的大国如吴、楚、秦等,则是田禄与谷禄并存。   


    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到战国中后期,俸禄的发放方式由年俸向月俸转变。西周春秋之制,月俸的发放对象只是官人百吏这一普通杂役人员,他们待遇低,领月俸;士大夫以年俸为主,同时按月发放“稍食”、“稍饩”等作为补助。到战国时,月俸这一发放方式由下层官吏、“不命之士及庶人在官者”向士大夫们推广。从现有记载来看,这个转变首先在秦国得到实施,秦简《金布律》显示秦国官吏俸禄是按月支付。此外,汉承秦制、汉代全面实行月俸制,也证明在战国后期,士人的俸禄是按月发放。  


    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俸禄形式的转变,对战国学术的繁荣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第一,士人靠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出身为仕,获得优厚待遇,刺激了普通士人求学从政的热望,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成为战国士人上升的通达大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王登为中牟令后,“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苏秦、宁越求学而显贵也是当时士人为学而达的典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了求学的热潮,而求学热潮又催促了教学形式的转变。官学不再是就学的唯一所在,由孔子带动的私人办学遍布各地,不少知名学者广揽门徒,为战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新型人才培训基地,为学术流派的产生准备了必要前提。  


    第二,士大夫俸禄由爵禄变为谷禄,拔除了贵族世袭的根基,使世官制走到了历史尽头,使士人阶层有了因贤能而上升的机会,为战国学术的发展造就了优良环境。  


    俸禄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迁,促使了士人的流动;士人四处奔走,带动了学术的交流与发展。实行谷禄,士人可以摆脱土地俸禄的束缚,自由自在地在各诸侯国之间选择自己合意的地方进行人生的实践与生存。合则留,不合则去,官职不定,来往无常,谷禄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而俸禄的发放由年俸向月俸转变,士人的活动自由度更大,士人的流动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  


    这种种变化,使得春秋末年与战国时期的士人周游列国,交流学术,兴办私学,招收弟子,带来战国学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作者:陈荣庆 邓明  原题为:战国士人俸禄的变化与战国学术繁荣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