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1|回覆: 0

[論史] 西漢時期的楚化和漢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形成(2)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2-2-23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出身於楚地的漢初君臣,熾烈地巫風對他們影響很深,他們熱衷於利用巫文化。高祖在即位之初就在長安置梁巫、晉巫、秦巫、荊巫、九天巫、南山巫,掌祠天地、雲中君、東君、司命、九天、南山等,從巫官的設置和掌祠的內容看,其中滲透更多的是楚文化的因素。劉邦在起義時稱『赤帝子』、『幟皆赤』、『尚赤』等,也是與楚人崇火、拜日、尚赤、尊鳳的原始巫文化有關。高祖病時曾斥醫不治,認為『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23],甚至連在場的呂后也未加勸阻,這可能有劉邦的個性原因,但更符合楚人『疾病不事醫藥』[24]的普遍心理。
  劉邦在功成還鄉時,自為歌詩【大風歌】抒懷,這和項羽的【垓下歌】是傳頌千古的楚聲短歌。楚歌是楚人表達感情和精神風貌的手段。項羽『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25],『四面楚歌』打跨了項羽的心理防線。漢高祖想改立自己偏愛的劉如意為太子,朝中大臣群起反對,無可奈何的劉邦對如意之母戚夫人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26]。這位被後人視為流氓的開國之君,在開心和失落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依傍在楚文化的懷中。試想一個人在自己感情完全暴露時,所展現的何嘗不是自己最鍾愛的東西和潛藏的文化底蘊呢?由此我們也看到了劉邦、項羽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那種楚人的浪漫氣質,和楚文化在他們身上的根深蒂固。劉邦因其至高無上的特殊地位,使得人們不得不遷就,甚至迎合於他的口味,這更加強了漢政權的楚化傾向。
  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漢初的指導思想。『蕭、曹為相,鎮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27],『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28]。在竇太后的影響下,『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29]。產生於楚地的道家思想盛行,固然有矯正秦之弊的不得已,同時也是楚風北上的結果。漢初黃老之治思想是發展了的道家思想,但其主旨仍循着道家思想未改變。新出土的郭店楚簡表明,道家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放棄努力,而是反對違逆自然的造作妄為,反對主體的狂妄自大和主觀任性,而要求在與始源、自然的統一中去獲取自由,即達到『無不為』[30]的境界。這更符合楚人的生活特徵,也沒有消極的意義,我們從文帝、景帝的勤政中可知『無為』之真正含義。
  此外,有漢一代的文學上盛行漢賦,漢賦直接承繼楚騷而來,是楚的浪漫主義在漢的突出表現。『屈平、宋玉,導清源於前;賈誼、相如,振芳塵於後』[31]。可見楚騷對漢賦之影響。漢賦的鋪陳誇張,所體現出的浪漫主義正是楚風北上的結果。正如魯迅先生所講:『漢興好楚聲』[32]。楚文化的馨香洋溢在漢朝廷內外,漢武帝左右親信,如朱買臣等,多以楚辭呈進,司馬相如的賦更深得武帝賞識。中央政府的這種文化傾向,無疑推進了楚風的蔓延和漢初的楚化進程。甚至史學著作【史記】也成了『無韻之離騷』[33]。漢的藝術也強烈體現着楚國浪漫精神的風貌,從漢畫像石和漢代雕塑中,就可深切感覺到這一點,大膽的想象,寫意的勾勒,豐富的神話。『從南方的馬王堆帛畫到北國的卜千秋墓室,兩漢藝術展示給我們的,恰恰就是【楚辭】、【山海經》裡的種種』[34]。
  總之,秦滅楚和漢代秦,並沒有截斷楚文化的傳播。楚風北上,使楚文化對漢代文化的醞釀形成起了特別重要的影響。楚、秦為代表的南、北文化的融合,逐漸形成了規模恢宏、生機勃勃的漢文化。

  四、漢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形成

  秦帝國的建立,不但使中國在地域上南北正式統一,而且文化上也呈現趨合跡象。而漢代秦而立,則使楚文化北上,與秦文化一道融入中央的統治文化。漢初的楚化是楚、秦代表的南、北文化進行的重新整合,從而使漢帝國不僅在地域上南北統一,而且在文化上也由黃河流域擴展至長江流域,使南北方逐漸超越了體制特徵和血緣基因的差別,形成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共同心理和文化認同感。 這為漢王朝的長期穩定和統一,以及此後中國大一統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的世紀,文化的激盪碰撞將更加劇烈,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文化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必須吸納新知,這樣才能使中華文化保持生機和活力,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更加強烈,才有利於團結所有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從而更好地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作者:尹正馳)


  注釋:
  [1] [34]李澤厚:【美學三書・美的歷程】,第74、75頁,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2] [9]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第80、78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
  [3]【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4] [5]【史記・貨殖列傳】。
  [6]【老子】二十五章。
  [7]【漢書・地理志】。
  [8] [24]【七國考・楚雜祀】。
  [10] [12]【史記・蘇秦列傳】。
  [11] [13]【史記・張儀列傳】。
  [14]【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15]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載【文物】1982年第2期。
  [16]【史記・秦始皇本紀】。
  [17] [18]【史記・陳涉世家】。
  [19]【史記・項羽本紀】。
  [20]田餘慶【說張楚――關於『亡秦必楚』的問題的探討】載【歷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1]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第19―20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23] [25]【史記・高祖本紀】。
  [26]【史記・留侯世家】。
  [27]【漢書・刑法志】。
  [28]【史記・儒林列傳】。
  [29]【史記、外戚世家】。
  [30]侯才:【郭店楚簡〖老子〗校讀】,第4頁,大連出版社1999出版。
  [31]【宋書・謝靈運傳】。
  [32] [33]【魯迅全集】,第9卷422頁,第8卷30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