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四 結語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東、西曹存在的主要時段。西曹、東曹最初是西漢丞相的下屬辦事機構,分別主管府內事務和府外事務。此後作為東漢三公的主要下屬機構,職能固定為掌管人事,即西曹主府吏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東漢時期,西曹、東曹的設置範圍擴大到軍府;尤其是漢末軍閥普遍設置東西曹,把它們作為政權建設的樞紐,東西曹因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面貌。魏晉以後,西曹、東曹的設置範圍進一步朝着擴散和下移的方向發展。由於東西曹掌管着封建官府職能中最重要的人事處置權,其設置範圍和行使職能狀態的變化,與現實政治聯繫緊密。兩漢魏晉南北朝封建國家中央行政權力的分配和宰輔執政權力的升降,中央與地方行政關係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東西曹演變的歷史過程折射出來。
隋唐以降,官僚制度從中央到地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存在於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公府東西曹及州府西曹,基本上退出歷史舞台。不過,作為一種制度現象,東西曹在此後仍然有其遺蹟。
首先,隋朝採取州、縣(文帝時)或郡、縣(煬帝時)兩級地方行政體制,州或郡設有西曹和東曹。例如隋煬帝時元褒任齊郡太守,郡宮中有西曹掾;竇軌,『隋大業中,為資陽郡東曹掾』[20] (卷六十一)。其次,唐高宗永淳元年(682),立皇太孫李重潤,開府置官屬,官屬中有東西曹掾。再次,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發生『四鎮之亂』,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等分別僭號稱王;冀王朱滔開府置官屬,其中有東曹給事、西曹舍人、東西曹僕射等官。自唐末以後,東、西曹幾乎絕跡,其最後一次出現,是在數百年之後的元朝,即泰定帝泰定年間(1324~1328),賈魯任丞相東曹掾。此後,東、西曹終於從歷史記載中消失。
注釋:
①對於西曹、東曹,目前學界尚無專文研究。通論性的著作中,安作璋、熊鐵基撰【秦漢官制史稿】上冊(齊魯書社1984年版),祝總斌撰【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對西漢丞相府、東漢三公府西曹、東曹的職能,有比較多的論述。此外的政治制度史論著,基本上未對西曹、東曹的有關問題展開討論。
②參考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載於【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頁;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頁。
③【漢書】卷八三【朱博傳】稱『刺史位下大夫』,而刺史為秩六百石。
④查史籍可知,在竇憲之前,東漢無任大將軍者。竇憲本傳所謂『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屬依太尉』,應當是僅有制度規定,至竇憲任大將軍,始付諸實施。
⑤參考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之『送故』條,中華書局,1985年。
【參考文獻】
[1]安作璋,熊鐵基. 秦漢宮制史稿[M]. 濟南;齊魯書社,1984.
[2]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 漢官六種[M]. 北京:中華書局,1990.
[3]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4]杜佑. 通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88.
[5]陳仲安,王素. 漢唐職官制度研究[M]. 北京:中華書局,1993.
[6]司馬彪. 續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7]祝總斌. 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范曄. 後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9]虞世南編. 北堂書鈔[M]. 北京:學苑出版社影印本,1998.
[10]陳壽撰,裴松之注. 三國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黃惠賢. 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房玄齡等. 晉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M]. 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沈約. 宋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蕭子顯. 南齊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2.
[16]唐長孺. 九品中正制度試釋[A].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7]李延壽. 南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魏收. 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19]上田早苗. 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A],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劉d. 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