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3|回覆: 0

[制度研究] 東漢的選官制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7-6-1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東漢官吏的選拔制,大致是沿襲西漢,只是更加趨重於用考試的辦法來挑選人才,各方面的限制也更加嚴格。官吏的來源,概括說,有選舉和辟召兩條途徑,【通考・選舉考】說:
東漢時,選舉辟召,皆可以入仕,以鄉舉里選,循序而進者,選舉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
一、貢舉
東漢選舉的常行科目有,賢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經等科。只有孝廉每年由郡國按人口比例察舉,其他科目要等皇帝下詔令才實行,所以孝廉科選出的人特別多。按當時的規定,大致郡口二十萬舉1人。【後漢書・丁鴻傳】說:
(和帝)時,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萬並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帝以為不均,下公卿會議。鴻、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錯雜,不得為數,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帝從之。永元十三年(公元100年),和帝又詔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者,歲舉孝廉1人,不滿十萬,二歲1人,五萬以下,三歲1人。所舉的貢士進入京都,便拜為郎,居三署。【後漢書・和帝紀】注引【漢官儀】說:
三署謂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將以司之。郡國舉孝廉以補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屬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議郎、侍郎、郎中四等。東漢中期,選舉之政已失其實,流弊甚大,各郡所察舉的孝廉,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在孝廉這個名義下,包含着各式各樣的求名法。例如許武被舉為孝廉後,和兩個兄弟分家,三分財產自己取最好的一分。兩個兄弟算是能忍讓,因此也被舉為孝廉。許武於是大會賓客,宣告使兩兄弟成名的本意,再把自己一分財產分給兩兄弟。許武因此獲得更大的聲名。又如趙宣葬父母,就在墓道中居住行喪禮,前後凡二十餘年,鄉人都稱他是孝子,州郡官屢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出來,孝名愈來愈大。後來郡太守陳蕃查出趙宣在墓道中生了5個兒子,按惑眾欺鬼神的罪名處罰。可見察舉之不實。【後漢書】卷61【傳論】說:
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中興以後,復增敦樸、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敦厚之屬。榮路既廣,觖望難裁,自是竊名偽服,浸以流兢。權門貴仕,請謁繁興。
為了糾正這種流弊,漢順帝接受了左雄的建議,規定了嚴格的制度並採取了限年考試的辦法。【後漢書・左雄傳】說:
(順帝陽嘉元年)雄又上言:『郡國孝廉,古之貢士,出則宰民,宣協風教。若其面牆,則無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禮】稱「強仕」。請自今孝廉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變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齡。』帝從之,於是班下郡國。
博士弟子滿一年考一次,中第者補郎,這個制度和西漢相同。漢質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又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滿一年進行考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為太子舍人。
二、辟召
漢制內而公卿,外而牧守之掾屬,皆歸各級自由選署,但由於選擇不夠認真,造成賢佞兼有,朱紫錯用。所以,東漢光武帝規定了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詔令各級官署必以這四科為標準辟召。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每年送上黑綬長吏,視事三年以上政績優異者各一人,年終與上計一起送上,以次敘用。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規定凡從郡國徵召的均補為郎官。
三、特詔
東漢沿襲西京舊制,凡負有盛名之士,天子可下特詔,徵召任用。西漢末,經王莽之亂,許多志士高人對現實社會不滿,相攜而去,隱居林園。光武即位後,下詔尋求隱逸之士,旌帛蒲車出入於山岩之中。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詔云:『昭岩穴,披幽隱,遣詣公車。』『公車』,官署名,有公車令一人,凡所徵召,總領之。
凡是貢舉和徵召之士,經過考試合格,均拜為郎,隸屬於光錄勛,再經過銓第,才可補為官。
東漢的中央和地方兩級均設有專職官,掌握銓選事務,【通典・選舉】說:
其時選舉,於郡國屬功曹,於公府屬東西曹,於天台屬吏曹尚書,亦曰選部,而尚書令總之。
西曹主府吏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的選用。
走這三條仕路的人是:(一)士人;(二)通經學或能作奏章的人;(三)被稱為孝廉的士人。中小地主要做官吏,只好先讀書,所以,東漢的太學、地方官學、私學都很發達。也因為學校發達,士人間的競爭也更加劇烈。但是,有憑藉的士人,或以閥閱(門第資格)被薦舉;或者走權貴之路。例如河南尹田歆,有一次薦舉6個孝廉,其中權貴指定的就有5個。不管士人用什麼方法求仕進,有權薦舉士人的大官還自有一個選擇法,那就是『郡國舉孝廉,大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薦主與被薦人在政治上發生君臣關係,在私人感情上發生父子關係,被推薦的人如果對薦主不表現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負義,將為士人所不齒。大官們曆年薦舉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團。有些名門世家,甚至形成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團體。士人是無市籍地主階級的一個階層,東漢後期士人逐漸從以外戚為代表的上層豪強集團里分化出來,變成官僚集團,在外戚、宦官兩種勢力之外,自成一種勢力。它的政治代表,是士人出身的三公和大名士,它的政治傾向一般是接近外戚集團,反對宦官集團。它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魏、晉、南北朝的士族。

相關帖子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