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浩學歷史網 一般人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叫朱元璋,但不知道他的原名叫『重八』(即八八)。至尊至貴的皇帝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彆扭的數字名呢?
原來,我國民間有一種特別的取名方式,這就是用數目字取作人名。據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記載,最早用數目字取名的做法不是出現在民間,而是在宮廷,始作俑者乃是春秋時的吳王,他給女兒取名為『二十』。吳國人為了避諱,就把二十改讀為『念』(直到現在,『廿』仍讀作『念』)。自此,數字名就在吳地流傳開來,並進而推向各地,成為民間一種重要的取名風習,這在宋、元、明時期的平民取名為較為突出。據南宋文學家洪邁【夷堅志】所載的人名統計,是書各卷中數字名比比皆是,如男性有『鄱陽城民劉十二』、『崑山民沈十九』、『麗水商人王七六』、『溫州擔麻人顧百一』,又有,興國軍民熊二、南城人夫周三、符離人從四、楚州山陽縣漁者尹二、黃州市民李十六、金華孝順鎮農民陳二等;女性有『福州黃秀才女黃十一娘』、『房州人解七五姐』、『岳州甘百十』、『隆興賣藝女』『王千一姐』等。這些人名的分佈範疇很廣,包括今浙江、江西、江蘇、安徽、湖北、山西等地,由此可見宋代下層社會平民取名有多用數目字的習俗。洪邁下的結論是:『疑宋時裏巷細民,固無名也。』
元代政治制度十分嚴酷,族分四等,人分十級,並規定平民百姓不准取名。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就說過:『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即怕是富人也是如此。平民百姓如要取名,只能用父母年齡的合計數字或排行來取,這實際上是一個數字代碼,沒有什麼意義。例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或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於安徽風陽縣的農家,早年還當過小和尚,像他這樣的『家庭出身』當然只能取一個數字代碼了。他父親叫五四,大哥叫重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大姐夫叫王七一;他自己的本名叫重八,可見明太祖一家原來都是以數字命名的。『元璋』是他發跡後取的名,他另有一個名字叫興宗,其父親又名世珍,二哥名興盛,三哥名興祖,這類堂而皇之的名字,都是他爬上統治地位以後所追取的。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親叫六六;另一員大將湯和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親叫七一;吳王張士誠原名叫張九四(見【春在堂隨筆】)。關於張士誠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龍門陣可擺。據黃清【閒中今古錄】記載:『有人告訴朱元璋,張士誠一輩子寵待文人,卻上了文人的當。他原名九四,作了王爺後,要起一個官名,有人替他起名士誠。朱元璋說:「好啊,這名字不錯」。那人說:「不然,上大當了。」【孟子】上有『士,誠小人也。」這句話也可以讀作「士誠,小人也。罵張士城是小人,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到死還不明白,真是可憐。』
我國民間不僅有數字名,而且還有用數目字代替的姓。據閻福卿等編的【中國姓氏匯編】統計,姓氏中就有『一、三、四、五、六、七、八、九、百、千、萬、億』等單姓,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複姓。有意思的是,古代有的人,連姓帶名都用數目字表示。如清代有一位叫『六十七』的人,他字居魯,官至給事中,著有【游外詩草】、【番社採風圖考】。清嘉慶年間,廣西還有一位叫『九十』的提督。乾隆年間有進士『七十一』,字椿園,著有【西域聞見錄】。又有『七十五』,乾隆中隨征金川及廓爾喀有功;又有『八十六』,也是隨征金川及廓爾喀有功之將,官至江寧將軍。這些以姓連名都是數目字的人,均系清代滿族官員。原來,滿族人有以數字取名的習俗,除直接用漢文數字取字外,還有以滿文數字取名的,清宗室奕賡在【清語人名譯漢】中就列舉了『宜蘭』(三十)、『得喜』(四十)、『尼音珠』(六十)、『那丹珠』(七十)、『札昆珠』(八十)、『烏雲珠』(九十)等常用人名。
民間用數字取名的習俗,自宋代以來,久傳不絕。如無錫寄暢園的始建者秦金鐵先祖,自宋代以降,長期以數字取名。按秦氏家譜記載,秦氏始自宋代詩人秦觀,觀生湛,湛生南翁。南翁生四子:小五、小十、十一、二十。小十生念八,念八生三十七,三十七生細二,細二生六一,六一生萬九,萬九生三二,三二生曾四,曾四生遷錫始祖端五。這一世系正好說明宋元朝間以數字命名的普遍性。以數字命名的習俗在現代社會仍有廣泛的傳承,比如在浙江紹興一帶的民間就相當普遍。魯迅小說【風波】中的『八一嫂』,她的丈夫『八一』就是在其祖父81歲時呱呱落地的。【社戲】中『六一公公』的模特兒是魯迅外婆家紹興安橋頭的『魯六一』,他就是在其祖父61歲時生的。當今民間取名用字普遍注重意義的優美,字眼的圓成,字音的響亮,因而數字名已十分稀少,即使偶爾有所發現,也已起了新的變化。如筆者有一位姨娘表兄弟,叫章三九,『三九』是用以紀念他是在其父39歲時出生的,而不是指他出生時的祖父歲數。
關於以數字取名的問題,本文還想順帶談一談『以數嵌名』的取名方法。所謂以數嵌名,即在名字中嵌上一個數字,如馬一浮,錢賓四、謝六逸。『以數嵌名』與直接以數字取名不是一回事。以數字取名。其名字本身就 是數目字,沒有多少涵義,最多是紀念得名者出生時的祖輩、父輩年齡。而以數嵌名,卻有着豐富的內涵:中國 人對數字是很有一番講究的,從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中,『一』、『三』、『九』涵義最為豐富。『一』是天下萬物之始,【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未分陰陽的渾沌氣,渾沌氣分裂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和生第三者,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萬物。如果『一』是開始和萌芽,『二』是成長和發展,那麼『三』就是繁榮和成熟。成熟,便有了種子,便可衍生出萬物來,故【老子】曰:『三生萬物。』『九』是個位的最高數,雙九則是百位的最高數。千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九都居於最高處。九為極數,九九歸原。天有九重,地分九州。禹鑄九鼎,學分九流(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九家)。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在取名時,如以數字嵌名,則往往選取一、三、九這三個數,其它數字甚為罕見。信手翻了一下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就有一長串,如王一夔、朱一星、張一元、孫一奎、吳一魁、衛一鳳、王三槐、吳三桂、何三傑、徐三庚、李三畏、李三錫、王九齡、張九齡、張九思、張九成、張九鍵、張九鐔等等。
以數嵌名,不僅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有的還另有出典,這類名字顯得文義雋永,含蓄高雅。試舉幾例於下:
王一夔:明朝天順年間狀元。『一夔』出自【呂氏春秋•察傳】:『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廣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孔子認為,像夔這樣的樂官人才難得,所以舜說,有一個就已足夠了,而並非說他只有一隻腳(一足)。宋代周必大【辭免兼修國史奏狀】:『作樂以一夔而足,所貴專門。』後用以指學有專門的人才。
李三畏:清代畫家,海門人。『三畏』指儒家認為君子所應懼怕的三件事,【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陸九淵:南宋哲學家,撫州人。『九淵』出自【漢書賈誼傳】『襲九淵之神農兮,^淵潛以自珍。』汪中【自序】:『九淵之下,尚有天衢。』
熊十力:現代新儒家,黃岡人。『十力』出自沈約【內典序】:『六度之業即深,十力之功自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