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這又對有明一代的宦官專權帶有總結的意味,有探討明代亡國之因的意圖,是和以往著述所不同之處。
縱觀明代建文史籍的編纂,在不同的時期作者有着不同的撰着意圖,前期是主要是彌補國史。萬曆年間,史書彰忠義的性質增強,史家開始注意編纂體例,主張還歷史以公論。萬曆以後的建文史籍將表彰忠義推向極端,並開始進行一些反思,曹參芳的【遜國正氣集】還將筆觸指向了對有明一代的總結。(作者:楊艷秋)
[1]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二,壬午二年八月條收有這道詔書,中華書局1980年版。
[2] 朱國楨【皇明史概・大政記】卷七,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3] 張朝瑞【忠節錄】卷六『考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1996年版。
[4] 許相卿【革朝志】卷四【顏伯瑋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5] 朱鷺【建文書法擬・附編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6] 鄭曉【今言】卷一,第65條;張朝瑞【忠節錄】卷六『考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7] 張朝瑞【忠節錄】卷六『考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97冊,第652頁。
[8] 朱鷺【建文書法擬】卷首【述公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9] 【明史・藝文志】中有張芹【建文備遺錄】一卷,又有張芹【備遺錄】一卷,【四庫全書總目】稱:『考芹序稱錄中四十六人名氏,皆閩中宋君端儀嘗輯為錄而未成者。疑芹初據宋氏原本而作,後又隨時續有增益,原非一本,傳錄者各據所見,遂兩存之耳。』
[10] 張萱【西園聞見錄】卷二十九【史局】,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11]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二十二【書致身錄考後】,【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書店1989年版。
[12] 張燧【千百年眼】卷十二【革除死難之多】。
[13] 陶懋炳【李贄史論新探】,【史學史研究】1985年第1期。
[14] 參見【明仁宗實錄】卷四,永樂二十二年十一月壬申條;【建文書法擬】卷首『述公論』。
[15] 見陳田【明詩記事】乙集卷一,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16] 參見牛建強【試論明代建文帝歷史冤案的反正過程】,【史學月刊】1996年第2期。
[17] 黃佐【革除遺事】卷首自序,【續修四庫全書】本。
[18] 【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十三,史部雜史類,第483頁。
[19] 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53冊,其中所收為天啟元年【建文書法擬】的增刻本,知此書成於萬曆二十二年,在萬曆四十三年經過修改,天啟元年增刻了【建文出亡實錄】一篇。
[20] 屠方叔【建文朝野匯編】卷首【自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