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7|回復: 0

[論史] “捧”与“骂”:造就“魏忠贤之歌”的社会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0-4-26 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国子监监生陆万龄写下一篇“魏忠贤之歌”,以飞扬的文采和满怀的激情,歌颂阉竖魏忠贤“驱蔓延之邪党,复重光之圣学,其功不在孟子下”,奏请朝廷为他在国子监旁建造生祠,供人瞻仰。明熹宗朱由校准奏,并下旨将魏忠贤像移入国子监,与孔子并祀。结果各地纷纷上书要求给魏忠贤建立生祠,皇帝一一准奏,还亲自给不少生祠题词。史载“自是中外奏疏,无不颂忠贤功德者矣。”
  刘诚龙先生因此在《文人为何争相高唱“魏忠贤之歌”》(《南方都市报》2010 年4月11日)一文中感慨道:“权力越是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当权者就越是可能变坏,人越坏,就越有人歌颂。”反过来,“越是被歌颂的,则可能越是坏蛋。” 我很赞成刘先生的意见,并由此联想到另外一种情况。
  刘成禹先生《世载堂杂忆》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清雍正四年,年羹尧被抄没时,有关部门发现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钱名世曾写有赠年羹尧诗八首,其中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之句。这是钱名世在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写的。钱与年是乡试同年,交情颇好,写诗赠友,微有吹捧之嫌,本不为过。不过,满脑子政治斗争的雍正皇帝却勃然大怒,大骂他“钻营不悛”、“曲尽谄媚”、“悖逆已极 ”,不仅将其革职逐返,而且亲书“名教罪人”匾额,“命名世奉归,悬之厅事”,还规定每月月首月中地方府县官员要“亲往审视,如不悬挂者,白督抚奏明治罪。”
  更匪夷所思的是,雍正还发出指令,要“廷臣各赋诗痛骂之”,“以赠其行”。雍正皇帝高度重视这次大批判运动,对所有诗作均一一亲览,赏罚分明。有的诗作“浮泛不切”,被发还重做;有的官员因诗作“谬误乖错”、“文理不通”被革职还乡;还有的官员可能有同情之心,不能体察圣意,骂得不够到位,以至于被革职流放。最后,这些诗文全部经过雍正的亲自审定,结集出版,题为《名教罪人诗》(也称《御制钱名世》),用上好的宣纸刻印,刊行全国,共收录了385名文臣奉旨撰写的声讨诗文。
  因为权力的勾引和当权者的肯定,大批文人泯灭了自己的尊严,摇头摆尾地为世人痛恨的魏忠贤高唱赞歌;同样因为权力的发飚和当权者的旨意,数百名文官麻木了自己的良知,搜肠刮肚地寻找灵感,冲着并无罪责之人猛烈开炮。说到底,这还是高高在上的集权下出的怪蛋。权力越是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权力的对立面就越有可能被蜂拥而上的人们抹黑,而人越是被凭空抹黑,则越是容易造就惊天奇冤。
  造就“魏忠贤之歌”的社会与炮制“钱名世之骂”的年代,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不受制约的集权下必然出现的荒唐与怪诞,只不过一是捧、一是骂,表现形式不一而已。在没有公民、只有奴才这一点上,没有两样。
  ◎卢荻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