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3|回復: 0

[制度研究] 朱元璋“海禁”的效果:把中国人逼成了“倭寇”(1)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09-7-1 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历史》
“片板不许入海”的海禁政策,本意并不是为了阻止倭寇的入侵,而是由于太祖皇帝朱元璋认为,他心目中的静态小农理想社会,完全不必与海外有所交流,交流过多,就破坏了那个“静态”。
所以,海禁不但阻止不了倭寇的入侵,反而断绝了沿海居民的生路。在大群大群的“倭寇”们中间,许多都不过是被迫“下海”的大明王朝子民。
文/柳长街
“倭寇”与汉诗
海雾晓开合,海风森复寒。
衰颜欢薄酒,老眼傲惊湍。
丛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宽。
明朝睛更好,飞翠泼征鞍。
这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五言律诗。用词清丽,构思精巧,且透着一股昂扬的意气。折射着作者那不凡的才气、胸襟和文学造诣。那些在朝廷里整日里词来赋往的所谓“学士”们,恐怕也不过如此,甚至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准。
可是,又有谁能够在赞叹之余想到,这样一首出色的诗作,其作者居然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令人谈之色变的“倭寇”。
海宁人采九德,长年生活在杭州湾畔。有一年他“有幸”亲身经历了一场所谓的“倭患”。这群“倭寇”总共约四十余人,在劫掠结束,准备打包离开时,其中一位诗兴大发,在一面影壁上挥毫泼墨,留下了这首诗作。
采九德惊讶不已,回家后把这首诗收录在自己的著作《倭变事略》当中,录毕,无限感慨道:“观此四十余贼,亦有能题咏者,则倡乱者岂真倭党哉?”
采九德同志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固定思维了。确实,即使是当时日本最优秀的汉学方家,恐怕也无法肆意挥洒出如此高妙的诗文,当然,汉学家也更不可能跑来做倭寇,过那种刀头舔血的生涯。
最后,采九德同志断定:这篇诗文的作者,一定是某位饱读诗书,但又怀才不遇的中国文士。
朱元璋如何解决海患
早在明朝初年,就有“倭患”存在。
其中的背景很复杂。
14世纪初,日本进人南北朝对峙时期。大小诸侯们各自割据一方,为争夺土地与人口,彼此攻伐,狼烟四起。
许多领主和武士们,在混战中失利。这些人在日本本土丧失了活动空间,就自发组织起来,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兼营烧杀抢掠的勾当。元末明初中国改朝换代的混乱,更是给了他们肆无忌惮的可乘之机。以致于那些年,从辽东到海南,数千里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在在出没”。
当时的“海患”,除了倭寇以外,还有一直主要势力,就是从中国本土流落出去的群雄残余部队,有时是张士诚、方国珍的那些旧部们,在被朱元璋击溃后,撤退到沿海的一些岛屿上面,构成了对明朝海防的严重威胁,一般俗称之为“岛寇”。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