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怎麼調理
脾胃是我們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因此脾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我們的身體能否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脾胃虛弱如果不重視調理,會讓身體長期處在不健康的狀態,很多疾病也容易找上門來。 脾胃虛弱的症狀 1 脾氣虛 如表現爲脾氣虛則見:脘腹脹滿,食後爲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2 脾陽虛 如表現爲脾陽虛則見: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3 脾不統血 如表現爲脾不統血則見:爲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一爲多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症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爲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4 中氣下陷 如表現爲中氣下陷則見: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渾濁如米泔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 5 胃陰虛 如表現爲胃陰虛則見:見口乾唇燥,嘈雜,乾嘔,飲食減少,或吞咽不利,食後胸膈不適,大便乾結,舌紅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絳,脈細數等。 6 脾胃虛寒 如表現爲脾胃虛寒則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脾胃保養方法 要預防脾胃疾病,關鍵在於保護脾胃正常功能的運轉。因此平時應注意保養脾胃: 01 情感因素對食慾、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 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02 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的關鍵 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以素食爲主,葷素搭配。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03 注意冷暖 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泄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04 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 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 適當的體育鍛鍊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還可在每晚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雙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約40~5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脾胃虛弱不能吃什麼 1 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熱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質大涼,【隨息居飲食譜】中才明確告誡:『多食寒中,脾虛者忌。』 2 鴨肉 鴨肉,性涼之物。【飲食須知】中曾說:『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滯氣,滑中,凡爲陽虛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虛之人,尤其是脾陽不足者忌食鴨肉。 3 甲魚 甲魚有涼血滋陰作用,屬於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虛之人,應當忌食之,正如【本草從新】中所告誡:『脾虛者大忌。』 4 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陰、清熱,但脾虛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傷脾胃陽氣。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告誡:『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虛便滑者皆忌。』 5 牡蠣肉 性質微寒,味甘咸,雖有滋陰養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則導致脾胃虛寒,加重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虛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瀉者均忌多食。清·黃宮繡還說:『脾虛精滑者忌。』 脾胃虛弱吃什麼好 1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2 紅薯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3 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4 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5 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6 紅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