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2|回覆: 0

[史學] 【通典】的性質與得失(2)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2-3-2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其次,【通典】突破上千年來各種關於客觀『歷史過程』的傳統認識,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勾劃出當時社會各主要部門的作用及其聯繫,比它以前和同時代的任何史書都更系統地描述了中唐以前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面貌,以及它們的演變之跡。這也說明,【通典】不能簡單地稱之爲典制史。
劉知幾總結唐代以前史書的演變,『六家』漸漸發展爲『二體』。【尚書】記言,【春秋】、【左傳】編年記述當時爲人矚目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國語】分記各國重要政治事件。【史記】第一次記錄了我國古代社會的基本內容,包括漢代以前的政治、經濟、社會面貌等,但重心在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代表人物和對社會起過較重要作用的人物上。【漢書】包舉一代興廢,『敘皇帝、列官司、建侯王』,又有『分州域、物土疆、窮人理、該萬方』[⑥]等內容,反映『歷史過程』更較清楚一些,但仍以帝王將相爲主體。魏晉以後,『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斷代紀傳史,以記每個政權的人物爲主;斷代編年史,以記某一歷史階段或某個政權之事爲主。唐初官修前代史,包舉一代的紀傳史取得『獨尊』的地位,史書記述重心基本轉移到帝王將相的言行舉止和一個個政權的治亂興衰方面;反映『歷史過程』面貌或各政權體制的史志,或不予纂修,或殘缺不全。與之相適應,史學的功用也只能是以前代帝王的作爲來規諫後世在位的人君。
杜佑『探政理』既然不在『規諫』而在『體要』,勢必改變史書以記述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爲基本內容的做法,而把重心放在反映各政權體制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面貌方面。唐代以前,【史記】、【漢書】之外,較爲完整地反映社會結構和社會面貌的,就要說是【周禮】了。【周禮】『六官所職』,以治民官吏的分工形式反映社會,影響久遠,成爲一種傳統的認識。【周禮】的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下分設大小官370多人,都有職掌細目。據說這是周公致太平之跡,因此成爲一種認識社會的觀念。【周禮】的『六官所職』,在其後的千餘年中已發生許多變化。唐代尚書省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雖也曾名以『六官』,但這六部的職掌與【周禮】『六官所職』卻有很大差異,而且,唐代六部的職掌本身也在不斷變化。如田地,戶部掌永業、口分、園宅等田,工部掌屯田、職田、公廨田。中唐前後,爲適應田制、稅制的重大變化,戶部的職掌也相應改變,『以諸行郎官判錢穀,而戶部、度支郎官失其職』[⑦]。以杜佑的閱歷是不難看出這一切的,自然使他感到再按六部的職掌來看待當時的社會,已經不能真實地反映『現實的歷史過程』了。於是,他變『六部所職』爲九門沿革。
就六部的職掌而言,變化最爲繁雜的是吏部、戶部,【通典】『因而廣之』者尤多。
『食貨』門以戶部所職爲基礎,廣以工部水部(如水利田、屯田)所職。
『選舉』、『職官』兩門以吏部所職爲基礎,廣以戶部倉部(如致仕官祿)、兵部(如武官)、刑部比部(如祿秩、公廨田)、司門(如鎮戍關市官)、工部屯田(如屯田)所職。
禮部所職,變化最小,【通典】『加開元禮、樂』而成『禮』、『樂』二門。
兵部所職,『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在【通典】中,武選分別入『選舉』、『職官』(武官)二門,地圖版籍入『州郡』門,『四夷歸化』入『邊防』門,輿輦車乘、鹵簿儀仗等入『禮』門。就是說,兵部所職基本被【通典】分敘於選舉、職官、州郡、邊防以及禮五門中,這是應當注意的一點!再有一點,對於甲兵,杜佑認爲『若製得其宜,則治安;失其宜,則亂危』,『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⑧]。鑑於這兩點,杜佑在『兵』門以記錄用兵之道爲主,不再重複兵制。以往指責其『破例』不記兵制,從大的方面講,是未察【通典】的旨趣不在專敘制度沿革;從具體方面說,是對上述兩點欠考。
刑部所職,其比部、司門二司所職,在【通典】中已部分載入『職官』,『刑』門則以刑部、都官二司所職爲基本內容。
工部所職,營造、土木之事與『禮』門的『明堂制度』等相關,虞部所司畋獵等事在『禮』中有『天子諸侯四時田獵』等。
如果以【通典】的分門作簡單歸納,就是:『食貨』門包括戶部四司及工部屯田、水部所職,『選舉』門包括吏部頭司、考功及兵部頭司所職,『職官』門包括吏部四司、戶部倉部、兵部頭司及刑部比部、司門、工部屯田所職,『禮』門包括禮部四司、兵部駕部、庫部及工部頭司、虞部所職,『樂』門爲禮部頭司所職,『兵』門所記非兵部所職而爲用兵之道,『刑』門包括刑部頭司、都官所職,『州郡』門爲兵部職方所職,『邊防』門亦爲兵部職方所職。[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