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7|回復: 0

[史學] 刘师培与近代清学史研究(6)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1-7-1 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读史网
参考文献: [1]参见《书・清儒第十二》(重订本),三联书店1998年6月。
[2]钱穆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主张“继承说”,“言汉学渊源者,必溯诸晚明诸遗老。然其时如夏峰、梨洲、二曲、船山、桴亭、亭林、蒿C、习斋,一世魁儒耆硕,靡不寝馈于宋学。继此而降,如恕谷、望溪、穆堂、谢山乃至慎修诸人,皆于宋学有甚深契诣。而于时已及乾隆。汉学之名,始稍稍起。而汉学诸家之高下浅深,亦住住视其所得于宋学之高下浅深以为判。”(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8月,第1页。)梁启超却主张“反动说”,说:“晚明学风之敝,流为狂禅,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猖幻至此,势固不得不有所因革。”(见《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01页。)1920年在其《清代学术概论》进一步申说:“清学之出发点,在对于宋明理学一大反动”,“晚明王学极盛而敝之后,学者习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理学家不复能系社会之信仰。炎武等乃起而矫之,大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教学者脱宋明儒羁勒,直接反求之于古经。而若璩辨伪经,唤起‘求真’观念;渭攻‘河洛’,扫架空说之根据;于是清学之规模立焉。”(见《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7页、第4页。)
[3]《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考证学不同论》P555上。
[4]《国学发微》,P501下-P502上。
[5]“明之中叶,以博洽著称者杨慎,……次则焦f,亦喜考证,……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9,《子部・杂家类三》方以智“通雅”条,中华书局1995年4月,第1028页。
[6]蒙文通曾说:“廖师之论清代经学,别之曰顺康派,雍乾派、嘉道派、咸同派。刘氏之论清代经学,则别之曰怀疑派、征实派、丛缀派、虚诬派。刘、廖之见不同,故抑扬有异,谥名遂殊,然于内容之分析则无大异。”(见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巴蜀书社1985年6月,第146页。)两者是否有学术渊源关系,待考。
[7]参见《近代汉学变迁论》,《遗书・左庵外集》卷九。
[8]“譬之治国。怀疑学派,在于除旧布新,旧国既亡,而新邦普建,故科条未备,而锐气方新。若征实学派,是犹守成之主,百废俱兴,综核名实,威令严明。而丛掇学派,又如郅治既隆,舍大纲而营末节,其经营创设,不过繁文褥礼之微。虚诬学派,则犹国力既虚,强自支厉,欲假富强之虚声,以荧黎庶,然根本既倾,则危亡之祸兆。此道、咸以还,汉学所由不振也。悲夫!”见《近代汉学变迁论》P1542上。
[9]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论时代思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10]关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刘师培的清学史著作存在学术采鉴关系,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周予同先生。他说:“梁氏两书取之于章氏(章太炎)、刘氏(刘师培)的著作。”(见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900页。)
[11]参见《近儒学术统系论》,《遗书・左庵外集》卷九。
[12]《近儒学案序目》P1754下。
[13]《甲辰年自述诗》。
[14]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三集,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86页。
[15]《中国历史教科书・凡例》P2177下。
[16]“学以地殊”这一提法是笔者根据刘师培相关论述概括而成的。刘师培在论著中多处提到地理环境因素对学术分布的影响,《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诸子学不同论》谓“学术因地而殊,益可见矣”(见《遗书》P549下);《劝各省州县编辑书籍志启及凡例》谓“盖周代之初,民无私学。东周以来,士尚私门撰述,而学派或因地而殊,郡国州邑有特殊之学,即有专门之书”(见《遗书》P1605上);“盖山川之隔,人情风俗之所由异也”(见《读书随笔・〈王制〉言地理中多精言》P1952上)。所以“学以地殊”这种概括应该合乎刘氏的本义。
[17]《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见《史记》卷129,中华书局1959年7月,第3267页。
[18]周叔平、陈国庆点注,顾炎武著《日知录》卷十三“南北学者之病”,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第628页。
[19]“初,大湖之滨,苏、常、松江、大仓诸邑,其民佚丽。自晚明以来,喜为文辞比兴,饮食会同,以博依相问难,故好浏览而无纪纲,其流风遍江之南北。惠栋兴,犹尚该洽百氏,乐文采者相与依违之。及戴震起休宁,休宁于江南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学深邃,言直核而无温藉,不便文士。”(见《书・清儒第十二》(重订本),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159页。)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