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核心提示:如果您偶爾穿越到北宋後期的衙門辦事兒,會發現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一片綠色之中。走進去看看,牆角屋後,階旁門邊,也都綠油油。乍一看,宋代官老爺的意識還真超前,綠化搞得有聲有色,其實不然。只要您湊近了仔細看,就能發現衙門內外的綠地並不是草皮,而是一畦一畦的蔬菜。
如果您偶爾穿越到北宋後期的衙門辦事兒,會發現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一片綠色之中。走進去看看,牆角屋後,階旁門邊,也都綠油油。乍一看,宋代官老爺的意識還真超前,綠化搞得有聲有色,其實不然。
只要您湊近了仔細看,就能發現衙門內外的綠地並不是草皮,而是一畦一畦的蔬菜。
當時衙門種菜的規模,可以說要多大有多大。公元1064年,英宗皇帝甚至為這事兒大發雷霆。本來麼,衙門是什麼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是有編制有身份的,是國家權威的代表,神聖不可侵犯,怎麼能自輕自賤地混跡於農田!
英宗明確要求:『今後諸處官員廨宇不得種植蔬菜出賣。』換成大白話,就是責令全體國家幹部、大小政府機關一律不得種菜,更不許賣菜。隨後,英宗又搞了個政策緩衝,在嚴令上留了一個後門,即在禁止種植、出賣之後,又補了一句『只許供家食用』。也就是說,不讓賣,只讓吃。據說是考慮到幹部們的情緒和生活實際。
從這道禁令不難揣測出兩點信息,第一,衙門種菜在全國遍地開花,十分普遍;第二,衙門種菜的主要目的是公開出售。
為什麼呢?讓我們用一組數據來說話。
大致在1096年前後,一斗米的價格浮動在60錢左右,一般來說豐年50多錢,災年則會漲到90多錢。然而到了20年後的1116年,在河北滄州,米價每斗就達到了120文。糧食之外,再看絹的價格,20年前每匹1300文,此後達到了2200文左右,價格翻了將近一倍。此情此景之下,每一個家庭主婦在逛菜市場的時候都開始掰着指頭精打細算,每一個男人在賭博的時候都想着一定要贏多掙幾個零花,因為無論做工的務農的都發現掙的銀子不夠花――毋庸置疑,令人心慌的通貨膨脹就在眼前。
於是,衙門周圍的空閒土地便被充分利用起來了。要說種菜成績,比較突出的要數深州通判胡汲。
公元1097年,胡汲到深州做官,在他的動員帶領下,竟然開墾出1600多畦的菜園子,史載『廨有菜圃千六百餘畦』,每年賣菜可以實現營收200餘萬錢,如果折合成白花花的大米,足有16000餘斗。再換一種計算法,當時一頭活豬市價大概1400錢,胡大人開墾的這塊菜園子一年就能長出1400來頭肥壯的肉豬。
實惠帶來幹勁。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滾一身泥巴、種一塊綠地成了集體愛好。每年春耕,地方大小官員不必穿着汗衫兒到田間地頭給老百姓示範,鋤鏟耙鎬,衙門裏一應俱全。斷案子、批公文的間歇就可以澆澆田,松鬆土,既鍛煉了身體,又充實了腰包。
在宋朝,『書中自有顏如玉』也許只是一種美好的說法,『地裏有菜貴似金』那絕對是美好的生活真實。
最後插一句話,去年年末有媒體報道海南瓊海市民在街道綠化帶上『墾荒』種菜,豆角、地瓜、綠葉蔬菜一應俱全。一打聽,說是眼下菜價漲得猛,只好自力更生種些菜吃。
看來,有些事不只是過眼雲煙那麼簡單。
作者:孫雅彬,原題:【通脹怎麼辦?衙門齊種菜】
來源:【北京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