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1|回复: 0

[国学灌水] 古代滴血认亲奇闻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1-10-30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一元一
在古代,中国就很重视血型的区别。中国古人很早知道血型的遗传关系,并运用之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难题。如过去民间常用的“滴血认亲”,可以看成是最原始的DNA检测法,而且有一定的准确性。
清代文人纪晓岚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便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人有以资产托其弟而行商于外者,客中纳妇,生一子,越十余年,妇病卒,乃携子归。弟恐其索还资产也,诬其子抱养异姓,不得承父业,纠纷不决,竟鸣于官。官故愦愦,不牒其商所问其赝,而依古法滴血试,幸血相合,乃笞逐其弟。弟殊不信滴血事,自有一子,刺血验之果不合,遂执以上诉。谓县令所断不足据。乡人恶其贪u,无人理。佥曰:其妇夙与其私昵,子非其子,血宜不合。众口分明,具有征验,卒证实奸状,拘妇所欢鞫之,亦俯首引伏,弟愧不自容,竟出妇逐子,窜身逃去,资产反尽归其兄,闻者快之。
此故事后来被现代剧作家范紫东改编成秦腔《三滴血》,而广为流传。但情节有很大出入,滴血认亲引出了一桩冤情。
“滴血认亲”手段,如果是在世的人之间认亲很好办,取各自的血合到一起便见反应;如果一死一生则较麻烦,往往要取死者的骨头,将之洗净,然后将生者的血滴入骨上,如血很快沁进骨质内,则会被认为是亲人,否则非然,这是“滴血认亲”派生出来的手段,又叫“血骨认亲”。
鲁迅辑录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中录有《会稽先贤传》一文,此文是三国时谢伟平所作。谢伟平即谢承,吴国皇帝孙权宠妃谢夫人的弟弟。谢文中便记载了一起“陈业滴血认亲”的故事。陈业的兄长渡海殒命,同船死了五六十人,因为尸身腐烂无法辨认。陈业仰天痛哭,后想起了“吾闻亲者血气相通”的古话,便将自己的血滴到他认为是兄长的尸骨中。怪事发生了,血很快沁入骨内,据此兄尸遂得以辨认,其它遇难家属纷纷仿效。
因为存在血缘关系者血液相溶的现象,并在实践中证明有一定的真实性,所以,古代法官常会如纪晓岚文中提到的县官一样,采取“滴血认亲”,或“血骨认亲”的手段来断案。宋代有名的刑办官员――提刑官宋慈便常用这种方法,作为断案的辅助手段,屡屡有效,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再现了当年“滴血认亲”情形。
中国历史上最为滑稽的“血骨认亲”事件,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竟然掘墓杀人,这也是一起荒唐的皇家丑闻。南朝梁武帝萧衍有一个儿子叫萧综,萧综的母亲叫吴景晖,本是南齐荒唐皇帝萧宝卷的宠妃。萧衍从萧宝卷夺得皇权,坐上宝座后,将萧宝卷的后宫女人也全部“接收”,戏剧性就出在这里。
原来,萧衍接收萧宝卷后宫时,吴景晖已有身孕,女人怀胎九月,吴景晖七个月就生了,生下的便是萧综。萧衍并没有怀疑,视之如亲子。谁想吴景晖后来把真相告诉了已近成人的儿子。萧综不相信,于是将萧宝卷的墓掘开,挖出尸骨,“滴血认亲”。
《梁书・列传第四十九》(卷第55)是这样记载的:“然犹无以自信,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综乃私发齐东昏墓,出骨,沥臂血试之。”
新出版的《帝王秘事》比较详细地谈了萧综这件事。当时,虽然自己的血沁入萧宝卷的骸骨内,但萧综仍不相信,又残忍地杀害了一名不相干的男子,进行“滴血试验”,看结果的异同。在证明自己与萧宝卷是“亲生父子”后,萧综“自此常怀异志”,主动提出到边远的、别人都不想去的地方去任职服役。后来萧综反叛,客死北朝,萧衍又派人去盗墓,将这个“儿子”弄回葬于萧氏墓地。
纪晓岚在《槐西杂志》也曾提到了“陈业滴血认亲”一事说,但称此事收录于《汝南先贤传》之中。纪氏认为,“滴血认亲”也不能拘泥于古法,因为简单做一下手脚便能“弄真成假”:
骨肉滴血必相合,论其常也;或冬月以器置冰雪上,冻使极冷,或夏月以盐醋拭器,使有酸咸之味,则所滴之血,入器即凝,虽至亲亦不合,故滴血不足成信谳。
另外,如果想让两种没有亲缘关系的血相溶,古人也一招,将白矾调于水中,虽非父子亦可相溶。
说到古人验血做手脚,古代民间有一种鉴别处女的“秘术”,便是通过“验经血”来处理的:将女人的经血滴入水中,如果没有散开,而是凝结起来,便被认为是处女,否则此女已失身了。因为古人相信“处女之血,滴入水中不散而凝如珠。”
需要说明的,这种验血鉴别处女之术并不可信,因为古人早就有招破之:如滴亲认亲一样,如果事先在水里悄悄地溶入白矾,经血也溶散,那不冤枉了姑娘?如果用盐醋拭器,使有酸咸之味,经血入器即凝,虽非处女也“凝如珠”,这不又弄假成真了,如现代处女膜修复术一样骗人?
 

        来源:一元一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