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8|回覆: 0

[史學] 微子封建考(2)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1-12-14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文化
一 北亳與湯之景亳的關係


    【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宋景公語:『薄,宗邑也』,薄即亳,音近相通。宋景公說薄是宋的宗邑,當可信據。微子爲宋之始祖,薄爲宋之宗邑,因此對薄邑來龍去脈的考察,實際上即是對宋國最初歷史即微子封建史實的考察。


    宋景公所說之薄,早期文獻還有兩處提到。(註:【左傳】襄公十一年另有『同盟於亳』。此亳,【公羊】、【Y梁】並作京,學者亦多信其爲京之誤,但『鄭亳說』者堅信其是。亳爲京之誤,方酋生新近辯之最詳,參見氏著:【也談古代文獻記載中的湯亳】,【殷都學刊】2004年第1期。)一是【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公會諸侯於薄,釋宋公』。(註:【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作:『會於薄,以釋之』。)二是【左傳】莊公十二年:『公子御說奔亳』。杜預注薄曰:『宗廟所在』。這個薄即漢之薄縣,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謂的『北亳』。他說:『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國,一亳在河南。谷熟爲南亳,即湯都也;蒙爲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爲西亳,即盤庚所徙者也』。皇甫謐之前,說亳(薄)爲湯都者還有班固。【漢書・地理志】論宋、曹地之風俗:『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薄縣,漢屬山陽郡,今在山東曹縣境,(註:田昌武【早商文化的探索】(田昌武主編:【華夏文明】第3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0頁)認爲,此亳在曹縣西北跨濟水處,地當曹衛之間、華戎錯居之處,爲推測之論,沒有實據。)春秋後期在曹、宋界上。魯哀公七年,宋軍圍曹,曹築五邑於其郊以抗宋,其中之揖丘邑,注家多認爲在今曹縣內,(註:參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哀公七年所引,第1645頁。)說明曹亡前,今曹縣一帶正在曹、宋兩國邊界地帶。關於曹國的疆域,【史記・管蔡世家】所附【曹世家】並未及之,【漢書・地理志】述宋之分野時說到武王封弟叔振鐸於曹,『其後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餘世爲宋所滅』。漢陳留郡寧陵縣與梁國的睢陽即宋都城緊鄰,而山陽郡的薄縣直接蒙縣,距睢陽僅數十里。還有,據【左傳】成公十八年載,春秋時宋國都城西北門曰『曹門』,直對曹國,也說明宋都城距曹地近甚。由這兩點說宋之宗邑亳春秋時曾經屬於曹可能性很大。當然,最大的可能應該是,宋強則屬宋,曹強則歸曹。【左傳】莊公十二年杜預註:『亳,宋邑,蒙縣西北有亳城。』可能其時已屬宋,也可能只是杜預的推測。


    古之建邦立國,必於其國都之中建立宗廟社稷,以便於隨時祭告神明。【墨子・明鬼下】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爲宗廟,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爲叢社。』【周禮・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匠人營國】:『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而祭之。』這些記載都表明宗廟必立於國都之中。考古研究也表明,春秋中期以前之宗廟祭壇,全都在國都中的正位。(註:參見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4―344頁;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考古】2000年第7期。)宋國都城在商丘市,其宗廟則在以北幾十里外的地方,近於別國,這是很可怪異的現象,其他國家遷國都者似未之見。北亳之南有南亳,酈道元說:『睢水又東徑高鄉亭北,又東徑亳城北,南亳也,即湯所都矣。睢水又東徑睢陽縣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啟於宋,以嗣殷後,爲宋都矣』。(註:酈道元:【水經・睢水注】,長沙:嶽麓書社,1995年,第356頁。)酈道元時南亳與宋都一水之隔,而春秋時睢水自西北向東南橫穿宋都城中,考古發掘已證明這一點,說南亳是宋國平常奉祀的宗廟所在,應該沒有問題。王國維說南亳『不獨古籍無征,即漢以後亦不見有亳名』,(註:王國維:【觀堂集林】卷20【說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似不確。那麼,北亳即景亳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路史・後記】注引鄭玄【六藝論】云:『景山,商墳墓之所在也。』上古墳墓所在常常也是宗廟之地與君王之所居,景與亳並言當本於此。【史記・殷本紀】『集解』引【括地誌】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爲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爲名。』認爲此景山乃湯與諸侯會盟之地,這明顯是對皇甫謐之論的發揮。關於景山,酈道元【水經・濟水注】云:『黃溝支流……北徑已氏縣故城西,又北徑景山東。【衛詩】所謂「景山與京」也。』以下又引毛公等傳注進一步說明之。酈氏此處誤從班固、杜預,將衛地的景山置於曹國,顧炎武等已辨其非。(註:顧炎武著,黃汝成釋:【日知錄集解】,第1129―1130頁。)顧氏並指出:『今曹縣東南四十里有景山,疑即【商頌】所云「陟彼景山,松柏丸丸」,而【左傳】昭公四年椒舉言「商湯有景亳之命」者。』王國維考景山距宋都商丘『僅百數十里』,然未指實何山,(註:王國維:【觀堂集林】卷2【說商頌下】。)田昌五、方輝說商之景山即今曹縣西北之梁囟眩至今仍有『景山』之名。(註:田昌五、方輝:【『景亳之會』的考古學觀察】,【殷都學刊】1997年第4期。)可以看出,漢魏以後學人說景山皆據曹縣薄邑周圍之山,臆而言之,無有確據。稽之先秦舊籍,這一帶並無景山之名,定陶以南至商丘一帶只提到一座山,這就是曹國之南山,見於【詩經・曹風・侯人】:『薈兮蔚兮,南山朝Y;婉兮孌兮,季女斯飢。』毛傳:『曹南山。』【通典】曹州濟陰縣:『有曹南山』,嘉慶重修【一統志】謂南山在曹州濟陰縣東二十里。葉圭綬道光年間宦遊山東多年,全面考察山東各州、府、縣及其山川地理沿革,仿顧炎武【考古錄】著成【續山東考古錄】,將曹南山歸之於『古有今無之山』,(註: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757頁。)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在亳邑之北、今曹縣南標有南山,略近於孫星衍考證的湯冢所在的土山集,北距曹縣城二十里。(註:孫星衍:【湯陵考】,【岱南閣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比較各家意見可以看出,曹南山在後世若隱若現,與景山相表里,後世所謂的曹縣景山實則曹南山的傳訛,又因宋之宗邑亳而附會爲『景亳之命』的所在。實際上,商代諸王居則『出入日』、『賓日』,即禮而事之,所以商王都居附近常有景山之名,即其禮日之所在。商湯所居之亳,實在今河南濬縣的丕山,即【尚書・禹貢】所謂的『東過大傘敝繕劍也即【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杌次於丕山』之丕山,由其地則曰傘⒇А丁B,築邑其上又曰邳、,由其宗廟形象則曰亳,名其民族又爲殷、衣、衛,皆丕山之丕的音轉,於此禮日故又曰景山,即【詩經・衛風】之景山。詳細情況筆者已有專文論述。(註:陳立柱:【亳在大傷怠罰【安徽史學】2004年第2期。)其他一些學者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商湯之亳邑絕不可能遠在曹縣以南,那裡距先商文化區較遠。(註:參見江林昌:【〖商頌〗與商湯之『亳』】,【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王震中:【甲骨文亳邑新探】,【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誠如鄒衡、田昌五等先生所指出的:『所謂宋宗邑至多也只能是宋始封之地的宗邑,決不會是什麼商宗邑』,(註: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89頁。)『宋亳亦非湯始居之地,而是微子受封后建立的宗邑……此處傳說爲成湯會盟之地,即「湯有景亳之命」是也』。(註:田昌五:【早商文化的探索】,【華夏文明】第3集,第15頁。)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