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9|回覆: 0

[史學] 【光復會史稿】:光復會重組談不上與同盟會分裂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3-23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復會與興中會、華興會是中國三大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同盟會成立後,興中會和華興會合併到同盟會,光復會則是同盟會的一個加盟團體。與同盟會總理孫中山『鍾情』沿海起義不同,光復會的領導人章太炎和陶成章倡導中央革命,他們重組過光復會,被認為是『分裂』革命的力量。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對同盟會在辛亥革命歷史上的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盟會的歷史被認為是正史,而光復會的歷史卻被『打入冷宮』。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謝一彪所著的【光復會史稿】對光復會的歷史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光復會史稿】就章太炎和陶成章等光復會領導人與孫中山等同盟會領導人的意見分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章太炎和陶成章與孫中山就經費問題發生過嚴重的意見分歧,光復會領導人提出罷免孫中山的同盟會總理職務,由黃興繼任,遭到孫中山的斷然拒絕,雙方的矛盾愈演愈烈,由此引發了『倒孫風潮』。孫中山不能冷靜地對待光復會領導人章太炎和陶成章等人的批評,沒能及時化解雙方的矛盾與衝突,甚至認為章太炎和陶成章是『保皇黨』、清政府的『偵探』。而光復會領導人在這場內部分歧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章太炎和陶成章罷免孫中山的同盟會總理的提議遭到同盟會本部否決以後,光復會擅自將革命黨人的內部分歧公布,此舉進一步擴大了雙方的分歧。
實際上,同盟會領導人與光復會領導人之間的意見分歧,包括雙方一些過激的攻擊性的言論,不過是革命黨人內部不同意見的碰撞,雙方並不存在根本原則問題上的分歧。同盟會領導人與光復會領導人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目標沒有因此而改變。
【光復會史稿】就光復會領導人重組光復會乃『分裂』之說,提出了不同意見――不能以光復會進行重組而斷言『分裂』了革命勢力。1907年,日本政府應清政府的邀請,將孫中山驅逐出境,黃興也因領導華南邊境地區的武裝起義離開日本,東京同盟會本部因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而形同虛設,未能起到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領導中樞的作用。此時,長江中下游的資產階級革命高潮暗流涌動,急需資產階級革命團體進行領導。皖浙起義以後,光復會的活動中心由國內轉移到國外,光復會不得不考慮重組。
然而,作為一個獨立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光復會並未併入同盟會,也就談不上重組後的光復會與同盟會分裂。光復會自成立迄1912年因陶成章遇刺而解散,一如既往地進行艱苦卓絕的武裝起義,全力以赴地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從未停止組織和單獨開展革命的活動。至於光復會因皖浙起義元氣大傷,暫時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從事暗殺活動,也不能說就是出現了某些倒退現象。重組後的光復會仍然支持和配合同盟會發動的廣州起義,在發動上海起義、光復杭州、攻克南京的一系列戰鬥中,雙方同心協力,浴血奮戰,為創建中華民國作出了應有的犧牲。
關於光復會消亡的問題,【光復會史稿】也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1912年1月14日,光復會副會長陶成章在上海遇刺身亡,光復會作為一個革命團體隨即土崩瓦解。解體的原因極為複雜。革命團體內部有同盟會的自相殘殺,外部有袁世凱『假共和』的欺騙,而光復會以為革命已經成功,也喪失了原有的鬥志。革命黨人取得辛亥革命的初步勝利以後,同盟會針對昔日的革命同志光復會製造了一系列兄弟相殘的惡性案件,大批光復會會員為此抱終天之恨。光復會的瓦解與資產階級革命失敗的命運密不可分。
【光復會史稿】充分肯定了光復會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地位。光復會會黨與新軍、學界、華僑是辛亥革命並列的四大支柱之一,而浙江與兩廣、兩湖及川貴一樣,也是全國會黨最為集中的四大地區之一。光復會深入上述地區,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將分散的會黨力量納入統一的革命軌道上來,爭取白布會、雙龍會、龍華會等會黨加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行列。光復會在紹興創辦了大通學堂,既招收光復會各地會黨骨幹,也向社會公開招收進步青年,特別重視兵式體操的訓練。大通學堂後來成為光復會吸收會員、發展會務的主要基地,也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創辦的第一所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後來成為皖浙起義的基地。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光復會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光復會的領導返回上海,作出了光復東南的重大決定,派李燮和到上海、王文慶到杭州、許雪秋到汕頭,並在上海組建『銳進學社』,作為光復會在內地的聯絡機關。光復會繼續在南洋發展光復會組織,加緊籌集款項,迎接即將到來的辛亥革命高潮。武昌起義後,光復會立即發動武裝起義,一舉占領上海、光復杭州、攻克南京,抵定東南半壁江山,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歐陽雲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