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8|回覆: 0

[史學] 失而復得的【舊五代史】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07-2-28 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教網

繁盛的唐王朝以後,我國進入了一個較長期的分裂時期,南方叫作『十國』(其中一個是山西的北漢);北方中原地區先後嬗替着五個朝代:梁、唐、晉、漢、周,歷史上稱為五代時期。有關這一段歷史的正史,便叫作五代史。和唐書分為新、舊一樣,五代史也有兩種;【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都是北宋時期成書的。前者的名義主編為薛居正,後者的作者為歐陽修。後來史學家常常把前者簡稱為『薛史』。後者簡稱為『歐史』。  

【舊五代史】撰於北宋初年。那時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基本沒有散失,又有范質的【五代通錄】作底本,再加上編書者對史料比較熟悉,因此成書時間很快,從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下詔修書,至第二年書成,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從宋朝藏書家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記載看,【舊五代史】的實際作者有盧多遜、扈蒙、張澹、李P等諸人。他們是當時的學者名流,在【宋史】裏都有傳。史稱盧多遜少年成名,甚有『篤學』;扈、張二人也是『少能文』,『幼而好學,有才藻』;李P更是知識廣博,曾主編過【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大部頭類書。他們大部分又在五代時期生活過一段,對那段歷史比較了解,因此【舊五代史】材料較為豐富。尤其是保存了許多後來已經散失的當時的詔令公文和當時人寫的『行狀』、墓志銘等,這都是人物傳紀的第一手的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其時秉筆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紀、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因此,宋初【舊五代史】編成後,受到文人和史家的重視。司馬光修【資治通鑑】,以及後來胡三省撰【通鑑注】』,皆從中取材甚多;北宋文壇名家沈括、洪邁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又因為此書修於北宋太祖開寶六年,此時南方諸國尚存,許多編者對南方史事更為熟悉,因而更多地編進了有關十國的第一手資料。直到明清之際,史家吳任臣撰【十國春秋】時,還有記載說他曾向當時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借過【舊五代史】,  

這足證在【舊五代史】裏包含着許多南方十國的可貴的資料。  

【舊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按五代斷代為書,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各十餘卷至五十卷不等。對於南方和北漢十國以及周圍少數民族政權如契丹、吐蕃等,則以【世襲列傳】、【僭偽列傳】、【外國列傳】來概括。因此這部書雖名為五代史,實為當時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各民族的一部斷代史。  

【舊五代史】也有不少缺點。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成書太快,因而來不及對史料加以慎重的鑑別,有的照抄五代時期的實錄,以至把當時人明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實和溢美人物的不實之辭錄入書中。如對後唐的權臣張全義,傳中就大肆讚美他他的治洛(陽)的功勳,而諱言其大量醜行。而這些醜聞在後來宋人王禹寫的【五代史闕文】中揭露甚多。正由於這樣,趙翼的【廿二史記】對【舊五代史】指責很多,專門寫了『薛史書法回護處』和『薛史失檢處』兩個專題,舉了好些例證說明薛史的不實。 但是從史料角度說,『薛史』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這畢竟是它的功勞。尤其經過長期南北分裂混亂,許多五代時期的『實錄』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這部近乎『實錄』壓縮本的史書,價值就更高了。  

北宋仁宗皇v年間(1049―1054年),出自文史大家歐陽修之手的【新五代史】撰成。此後,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就開始不那麼流行了。到了金代,金章宗又斷然下令學官服讀『歐史』,『薛史』更被冷落,後來就逐漸散失。明朝初年只有內府才有傳本,到清朝時這本書就完全散失了。一直到乾隆年間,組織修【四庫全書】,命修史官邵晉涵又從明成祖時修成的【永樂大典】中輯出當時散錄進去的【舊五代史】部分,共輯出原書的十分之八九,然後又分別從【冊府元龜】、【太平御覽】、【五代會要】、【契丹國志】等書互相補充參證,才又恢復了原書的基本面貌。乾隆命令將這一輯本刊進二十四史,這才使【舊五代史】又成為二十四史的一部。民國年間會刊二十五史,這部書當然也就成了二十五史的一部。  

因為收進二十四史的【舊五代史】畢竟還是『輯本』,有些紀傳零落不全,十二篇志中序言僅及其半,後世史家對此深以為憾,總期望有全貌的【舊五代史】從民間再現。本世紀三十年代,曾有信息說安徽藏有一套金朝刊本【舊五代史】,後又傳說藏在上海,但經輾轉查詢,至今猶未問世。今輯本【舊五代史】經諸家研究考實,發現乾隆時從【永樂大典】抄出的原文,已被清朝史官篡改。著名史學家陳垣曾專著【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三卷,依次用【冊府元龜】對比了乾隆輯本凡一百九十四條,總結出清朝史官增刪挖補的十類,都有政治用意。因此,今天我們在研究和引用【舊五代史】時,是應當有所鑑別的。  
作者:韋唐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十五史隨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