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光明网理论 注释:
[1]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第64-65页。
[2]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7页。
[3]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12页。
[4]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4页。
[5]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233页。
[6]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221页。
[7]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217页。
[8]《新约・马太福音》,第4章5、6节。
[9]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170、203页。
[10]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70页。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徐坚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第2-3页。
[12]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52-53页。
[13]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5页。
[14]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前揭,第428-431页。
[15]《旧约・约拿书》,第1章第1-3节。
[16]《旧约・以赛亚书》,第6章。
[17]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前揭,第434-435页。
作者:杨国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