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網理論 注釋:
[1]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李秋零、田薇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第1版,第64-65頁。
[2]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7頁。
[3]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12頁。
[4]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4頁。
[5]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233頁。
[6]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221頁。
[7]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217頁。
[8]【新約・馬太福音】,第4章5、6節。
[9]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170、203頁。
[10]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70頁。
[1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徐堅譯,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第2-3頁。
[12]參見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前揭,第52-53頁。
[13]參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425頁。
[14]參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前揭,第428-431頁。
[15]【舊約・約拿書】,第1章第1-3節。
[16]【舊約・以賽亞書】,第6章。
[17]參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前揭,第434-435頁。
作者:楊國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