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孔子網
編者的話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稱。幾千年來,泰山以它固有的雄偉壯麗和特殊的政治、歷史、文化地位成為齊魯文化的中心、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11月5日至7日,由泰安市委與本報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泰山論壇』在泰安舉行,全國文化歷史等領域專家學者、產業代表和大中城市的宣傳部長等200餘人聚集一堂,就泰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文化產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其中,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演講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憲實演講的『泰山的祭祀與封禪』,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刊擷取他們講稿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秦漢時期是在中國文化進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階段。在 當時的社會意識中,山川崇拜有重要的地位。而泰山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徵的意義,成為社會上下共同尊崇的對象。比如【淮南子】說,『太山之容,巍巍然高。』還寫道:『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王充【論衡】也寫道:『泰山之高巍然。』又說:『夫天之高下,猶人之察太山也。』都讚美泰山的高偉。言之極端者甚至以為可以與『天』相比。這種文化影響延續至今。一座山峯的文化作用,能夠如此穩重,如此長久,這樣的情形,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從文化史視角分析相關現象,對於認識秦漢社會意識史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益於說明泰山文化生成與演進的若干特徵。
齊魯先進文化的象徵
秦漢時期,齊魯文化以儒學深沉的內涵和雄大的氣象,具有先進文化的地位。儒學由齊魯西漸,在各地普及,後來又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
【論語・八佾】中可以看到孔子有關泰山(太山)的感嘆,體現出這座東方名山在儒學思想領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泰山,又被看作聖人之學宏大高遠的象徵。孟子又有『太山之高,參天入雲』的說法,可以看作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的一種解說。【韓詩外傳】卷三寫道:『夫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所以成其大也。』也說泰山偉大崇高。在齊魯地區,人們又習慣用泰山來比類文化行為和精神境界的高尚。比如子貢和有若討論孔子的文化地位,說『聖人之於民』類同於『太山之於丘垤』,『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在齊魯文化深厚的基底上,泰山正是這樣象徵着聖德大智,同時也具有了神性。
回顧歷史,在秦漢時期這一文化高地上,儒學曾經是頂峯。漢武帝和董仲舒『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政策,使得儒學逐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正統。泰山自上古傳說時代即作為正統政治權力之符號的地位,也因為儒學的傳布而擴展了影響。
古人說,『岱為山宗』,泰山『為五嶽之長』。泰山在五嶽中領導地位的形成,也是與齊魯文化的先進性有關的。
【史記・貨殖列傳】說:『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泰山於是兼有齊、魯不同風格的文化優勢。然而,泰山在秦漢時期具有神秘主義特色的信仰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其文化影響遠遠超過了齊魯地域,而成為華夏文化共同體公認的尊崇對象。
『泰山』和『大海』的組合
立足於西部和中部的秦漢帝王東望泰山,在他們看來,泰山的高大,是以神秘浩瀚的海洋作為背景的。
立足於西部和中部的秦漢帝王東望泰山,在他們看來,泰山的高大,是以神秘浩瀚的海洋作為背景的。
齊地由於海洋資源的早期開發得以富足。【管子】於是曾經提出『海王之國』的設計。秦始皇多次東巡海上,即使部分因素在於尋海上仙山,求長生之藥,主要動機還在於強化行政實力,實現與秦統一時代最為接近的法家名著【韓非子】中所謂『明照四海之內』,『富有四海之內』,『獨制四海之內』,表露的對極端權力的追求。漢武帝類似的行動,也在宣示『天子以四海為家』的政治意識。他們海上行旅的辛勞,也表現出對海外世界的求知熱忱。燕齊海上方士作為探索海洋文化和海洋學的先行者,在秦皇漢武身邊形成影響,不是偶然的。
秦漢帝王對海洋的關注,往往和對泰山的尊崇相關。他們的海上之行往往同時禮祀泰山。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如此。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出巡,宣告『會大海氣,以合泰山』,顯示出在他們的意念中『泰山』和『大海』的神聖組合。
【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單獨和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又寫道,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又宣傳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漢武帝欣然期待,希望『東至海上望』時可以相遇。然而奉車子侯意外暴病,一天就去世了。漢武帝於是立即放棄了海上之行,踏上了歸途。在泰山得到的神異徵兆決定了漢武帝『蓬萊之神』追求的行動。錢鍾書先生指出:『秦始皇封禪,而不死之方術則別求之海上三山;……漢武乃二而一之』,然而有人說,泰山封禪,就可以實現長生理想。『是泰岱之效,不減蓬瀛,東封即可,無須浮海。』由此可以體會到,在漢武帝的意識中,『泰岱』與『蓬瀛』,『封禪』與『浮海』,山海之間是存在着特殊的神秘聯繫的。
【淮南子・地形】論述四方形勢,其中說到東方、東南方、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各地物產之美。最後又寫道:『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其中對於『魚鹽』的強調值得重視。以泰山為『中央』,是齊魯之地淵源久遠的觀念。其『東方』之山稱『醫毋閭』,位於遼東。可知以泰山為『中央』的地理觀,很可能是將海域包括在內的。
東方神學體系的重心
西漢帝國全面繼承了秦的神祀系統。秦地和齊地,在當時正統禮祀體系中,形成了一西一東兩個宗教文化的信仰重心。
【漢書・地理志】中所記錄分佈各地的國家正式的祀所,共計352處,然而僅右扶風雍縣就有『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濱海郡國有24所,佔全國總數的6.82%。如果不計右扶風雍縣的祀所,那麼濱海郡國佔到48.98%之多。全國列有正式祀所的縣,共37個,濱海郡國有15個,佔40.54%,比重也是相當大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