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浪 著名政治學家梅因說,現代化運動不過是一場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套用我們這裏的術語,所謂現代化就是一場由特殊主義向普遍主義過渡的運動。而這場運動首先割斷的就是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的人倫情感,讓每一個個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立於世間,獲得自由、獨立,當然也將品嘗孤獨、寂寞和空虛的苦果。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人經歷了太多的痛苦,現在,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抬頭,就是這場現代化運動的後果。儘管今天我們沒有像五四時那樣把矛頭直接指向自己的文化,但是文化的破壞遠比五四時還要嚴重,因為我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變化,正在身體力行地背離我們的文化,或者說無奈地背離自己的文化,使得我們文化中僅存的要素和標誌逐漸消失,或者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我們今天看到的『走關係』、『走後門』等等,這些作為一種潛規則在普遍主義推行的過程中,隱匿到幕後去操作,使得現代社會和中國文化嚴重發生背離,而通過另外一種途徑不斷地『發泄』。
人心惟危,道心惟危。任何一個優秀的民族都是自省的民族,能夠有意識地克制自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而自覺地發揚我們的消極因素。而我們的民族卻默默地拋棄了我們的主流文化價值,官方雖然大聲宣揚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但沒有在具體操作上努力。比如我們的繁體字,應該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強力推行;比如我們的詩詞歌賦,也應該作為課堂裏的『必修課』加以推廣,比如我們的主流文化價值(愛國、責任意識、民族情感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應該強有力地佔據主導地位。可惜,在競爭意識強烈的現代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已經成了主旋律,就好像上了一列疾馳的列車,你只能跟着跑,否則只能會淘汰。『強國』的意識,遠遠超出了『啟蒙』的情感,對『硬件』的重視,遠遠超出了對『軟件』的耐心。這是整個世界的趨勢,怨不得我們的政府和國家。但在一些地方還是有所作為的,比如我上面說的那幾項。這裏的關鍵問題是,不能用功利化的東西來衡量一切,耐心一點,看得遠一點,也許會有驚喜。
最看不慣一些戲子般的演員或歌星佔據了電視、報紙、媒體的各個角落。他們作為大家認可的形象,作為依靠國家為其提供的平台而走紅的角色,作為對群眾的價值觀有着影響的不一般的個體,他們是否有一種價值擔當感?他們在那裏一站,不知道要影響多少人,他們能否在賺了很多錢以後,真真正正地承擔一些什麼,弘揚一些什麼,而不是為了私利,為了個人的小利益,毫無良心地亂說,亂搞,亂引導。還有網絡上那些走光的圖片和做秀的照片,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和兇殺,我們的政府能否以強有力的手腕將其剷除?這是能做到的,中國什麼也能做到,只要想做。
生存方式的巨變讓我們無意識地背離自己的文化。比如過節,比如春節,是文化意味最濃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面前,任何的利益算計都不再會是理由。可惜我們的生存方式變化了,無法還其一個濃濃的節日味道。城市化將我們拋到了一個離父母很遠的地方,家人的團聚對一些人而言已經不可能了。春運的擁擠,忙碌的加班,路途的遙遠,短暫的假期,讓很多人放棄了。很難想像,城市化的瘋狂擴展,工業化的迅速滲透,我們還有沒有家人團聚的時刻,我們還能不能像以前那樣過一個團圓的春節?如果這樣一如既往下去,過幾十年,上百年,我們的後代是否還會知道春節是什麼?而文化的一系列表徵一旦沒有了,我們內在的人倫情感勢必也會不斷萎縮。
這就是生存方式的改變,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社會的變革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適應這種強大的力量,除非你不想生存。但可悲的是,我們沒有有意識地去為這種危機進行抗爭,沒有進行積極的努力,缺乏實質意義上的清醒意識。
哈貝馬斯說的好:可怕的不是悲劇,而是沒有悲劇意識。但願我們少一些利益的算計,多一些價值的堅守。比如,春節放一個月假,讓所有的人都能過春節,把民間的春節的習俗全部恢復,並加以鼓勵。呵呵,這個想法可能太天真了,但未必不是一個策略。儘管假日調整增加了清明、中秋。但我們這些在異鄉的人,又如何能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內去和家人團聚,去寄託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但不可否認,我們的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還要進一步向可操作性上邁進,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外在的禮儀型儀式的內化,恢復我們久違的金子般的情感。孔子說的好:『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