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9|回覆: 0

[史學] 明代宦官研究:成果、困境與思考(二)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0-10-11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


    (三)監局制度研究。宦官的權力以及它與明代政治社會的諸種關係,一直是研究的重點。這方面的成果呈現『兩多兩少』:第一、將宦權放到與其它權力關係中――如內閣與司禮監――進行對比研究的多(常用的一個詞是『權力網絡』),而研究其具體制度的少。以洪武時期內府官制為例,過去40年裏僅有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台北【史語所集刊】1972年第32本)。   
    第二、研究司禮監的多,主要是司禮太監『批紅』對明代奏章制度及政局的影響,而研究司禮監以外宦官機構的少。眾所周知,明代內府有『二十四衙門』,除了這些『大衙門』,還有東宮六局、天下王府承奉司、公主中使司,以及陵墓祠壇等處內臣,還有各種外差,如南京、鳳陽、承天、太和山等處守備,各邊省鎮守太監,提督珠池、織造、燒造內官等。在這方面,研究殊少。以鎮守內臣為例,在嘉靖十八年裁撤之前,每個省及邊鎮均置中官鎮守,各邊鎮守之下還有分守、守備、監槍內臣。可這樣一個重要制度,僅方志遠【明代的鎮守中官制度】(【文史】第40輯,1995年)和田澍【嘉靖前期革除鎮守中官述論】(【文史】第49輯,l999年)兩篇文章作了概述。其實,這些宦官機構同樣構成明代『權力網絡』中的節點,都是研究者不能輕棄的題目。   
    (四)宦官評價及明代的『宦禍"。對宦官的惡評是與其『專權亂政』相因應的,許多研究正從其生理缺陷上尋找原因。如山昌嶺、張安福【宦官專權原因的社會心理學分析】(【濟寧師專學報】2001第2期)在分析『宦官專權必然性』時說:『(宦官專權的)原動力來自宦官特殊的心理機制,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心理變態。』作者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論,認定宦官心理的變態來自『閹割焦慮』,以致形成『畸形的人格』;又引用『現代政治心理學理論』,認為宦官的自卑情結必然促使他追求『過度補償』。   
     心理分析作為一門科學,必有嚴謹的方法。而許多針對宦官心理的『分析』,既不拿一個『病人』細加『診斷』,也不提供一個群體(各個階層的、『好』或『壞』的宦官)作量的保證,卻開出『變態』的脈方。魯迅說:『中國歷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此在文學家言盡可恣筆張大,而學術則不可不謹嚴。在討論宦官『變態』問題時,不應忘記此類人中亦有以『我形雖廢,自有不廢者存』的,宦官中並非沒有『珠璣』(劉寶石【明代宦官中的珠璣】,【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7年第l期);『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並不都是惡劣的』(趙興元【從明代成化年間宦官的活動看宦官評價】,【第七屆明史國際討論會論文集】,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l999年)。   
對宦官的評價,在話語上常處於一個矛盾的境地。『變態』與否,在研究中也頗有因人而異的傾向,比如從來就沒人說鄭和『變態』、『焦慮』的。朱元璋說:『此輩自古以來,求其善良,千百中不一二見。』但研究者不能不注意到,在朝代的前期,政治較清明時,宦官多賢,至末世,則賢者尤難得。至此,心理學似乎失效了。其實,豈止宦官,官僚階層不都如此嗎?作為一個群體,宦官的行為也逃不脫社會的特定規範和影響,並不簡單是個心理問題。   
    明清易鼎未久,即有『明不亡流賊,亡於宦官』之說;更有人將明朝稱為『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對明代『宦禍』的評價,王天有認為,明朝268年,宦官『專權』不過20幾年時間,將明代政治概指為『宦官政治』或『特務政治』,顯然是不合適的。『正確看待明代宦官問題,既要看到宦官在國家權力運作中的作用,也要看到宦官權重所帶來的危害』(【有關明史地位的四個問題】,【明清論叢】第七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這是客觀公允的。但宦官權重到底帶來多大程度的危害,則是需要通過研究具體評估的。   

    三  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20多年來,明代宦官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表現在一些錯誤認識得到糾正,一些偏見得到扭轉,一些史實逐步澄清,這些都有助於達致對明代社會的正確認識。但實事求是地說,眾多的成果呈現出一種『繁榮而單色』的特徵。『繁榮』表現在數量上;『單色』表現為許多研究缺乏新意,反覆操演陳說,還表現為研究漂浮,如蜻蜓點水,概說、介紹、綜述的多,而能深入展開,『鞭辟入裏』的少;一些至關重要的論題淺嘗輒止,偶見一二篇引玉之作,隨後數十年繼之無文。這後一點尤其表現在制度的研究上。比如內府最重要的衙門司禮監,如前所述,關於明代中樞司禮監與內閣『兩架馬車』的論說不下萬千言,均不過建立在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內府衙門職掌】對司禮監的簡單描述,以及司禮太監掌握『批紅』這樣一個簡單事實的基礎之上(【明史】的記載也主要參考該書)。而劉若愚向後人介紹的,僅僅是萬曆晚期至天啟年間的司禮監,之前二百年司禮監職掌及構成的變化,又有多少人了解?如果沒有對一種制度及其變動規律的深入解剖和研究,宏論再高,也不過近於說夢。   
    近幾年來,明代宦官研究競有漸冷的趨勢,一個重要指標是:文章明顯少了,和明史研究的其他領域相比,似有難以為繼之感。這到底是研究者興趣轉移了,還是在這個領域,研究已難再有新的開拓,產生新的論題了?其實都不是,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瓶頸』開始發揮阻塞效應,那就是史料的薄弱。   
    宦官史料的缺乏,有『先天』的不足。首先,宦官的歷史是由士大夫書寫的,不管那些『刑餘之人』曾多麼幸運地站在權力的巔峯,但在歷史的長河裏,他們卻永遠只能立於萬惡的『下流』。士大夫們掌握着用筆審判,甚至是報復的權力。其次,還是出於頭一個原因,宦官史料常常被刻意抹去――沒有什麼比剿滅其遺蹟更能表達作史者抵制閹宦的決心了。因此,儘管明代史籍多不可避免地會留下一些宦官史料,但總體而言,它們絕對是異常零散而缺漏的。除此之外,宦官史料發掘利用不夠,也造成研究中史料基礎的薄弱。宦官史料雖然缺略,但絕對數量仍然可觀。收錄宦官史料最多的,自非列朝【實錄】莫屬。但當下學界研究明代宦官,主要還是依靠王世貞的【中官考】一書。兩者就史料所藏而言,無異於大海之與溪流;而且【中官考】的內容還主要源自【實錄】。儘管現在已出版了好幾種【明實錄】的專題史料摘錄,但至今尚無一種明代宦官的『實錄鈔』問世。另外,各種碑刻以及明清兩朝地方志中的宦官史料,整理利用都還不夠充分。由於大量零散的宦官史料未經系統整理,使用頗為不便,研究者只好就便取用【明史】、【中官考】等第二手材料,自然很快『倉空米盡』,史料的『瓶頸效應』便發揮作用了。   
    其實,明代宦官史料遠非已用到『倉竭庫罄』的地步,相反倒是大量史料被無端閒置。毋庸置疑,史料與論題之間存在互動關係,因為需求不旺,對資源的發掘也便動力不足。比如說較少為人重視的地方志中的宦官史料,多數是關於鎮守內官的。內官出鎮是明代軍政及地方管理的一個獨特現象,但無論是研究明代九邊,還是省級管理機構的文章,多對這個存在百年之久,並發揮過重大影響的制度熟視無睹,剝落不論。專門論述的,雖有方志遠和田澍的兩篇文章,也屬綜述性質,沒有利用到地方志中的史料。既然一個制度本身都被人視而不見,相關史料之遭委棄,也就不足為怪了。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它表明,在宦官研究中,雖然已很少再有人以一味的批判來代替平允的研究,但事實上的偏見及其慣性依然存在;學術視野偏狹,固有的陳套仍在作怪。而排除偏見,放開視野,無疑將促進新史料的發現;新史料的應用又必將促使新論題的不斷湧現,這則是問題的另一個方面。英國人孟席斯的著作【l421:中國發現世界】(京華出版社,2005年),雖然引起不小的爭議,但這位『業餘歷史學家』對太監鄭和及其航海事業的全新描述,卻是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之上,作者運用史料之新穎、廣泛和不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給我們以啟示。   
    過去研究中的一些『常識』之得到糾正――如最初將明代『宦禍』歸罪於永樂,到最終指證出真正的『禍首』實為太祖朱元璋――無不是伴隨着新史料的發現及應用而達到的。   
    在這方面,朝鮮【李朝實錄】值得一提。吳晗先生曾輯有【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書,他和孟森先生是最早將這個『寶庫』引入明清史研究的學者。其實,包括宦官在內的許多議題,仍可從中繼續挖掘。陳學霖便主要依據其中的材料,撰寫了【海壽――永樂朝一位朝鮮籍宦官】(【明朝人物與史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明永樂朝宦官探索――黃儼奉使朝鮮事跡考釋】(【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大歷史系,1996年6月)等文。海壽在【明太宗實錄】中僅出現兩次,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朱棣在漠北暴崩,偕學士楊榮馳報北京的就是他。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在明朝史籍中只留下雪中鴻爪般的印跡,李朝實錄中的記載卻不少。另外一個黃儼,地位更高,他是朱棣在燕府潛邸的親近內侍,構釁於朱氏父子之間,幾乎動搖仁宗的太子地位。永樂時期,曾多次奉使朝鮮,替朱棣行徵求『處女』等密事。但【明太宗實錄】僅記永樂七年九月的一次出使,余盡湮沒。讀【李朝實錄】,這個明朝最早的權閹,面目登時清晰;明初一些為史籍所隱諱的政情與真相也躍然紙上。   
    新史料不僅產生新的議題,也帶來新的――比如說社會史――研究領域。北京西山黑山會有個剛鐵祠,祭祀明初宦官『剛祖』,祠內有關碑刻,跨明清直至民國,達23通之多。但『剛鐵』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卻撲朔迷離,莫衷一是。梁紹傑最早注意到這個人物,寫了【鋼鐵碑刻雜考――明代宦官史的一個迷】(【大陸雜誌】91卷5期,l995年)。其後趙世瑜、張宏艷將研究進一步深化,寫了【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指出那位為明清兩代宦官所崇祀,食了六百年香火的『太監祖師爺』,其實是宦官們自己創造,並不斷敷衍附會的;閹人們那婉曲而微妙的精神世界,正藏在那表面看來千篇一律的祭祀文字裏。如果沒有對這些材料的精心發掘,那個『世界』也便永遠消失了。   
    宦官史料利用不足,既有『自覺』(如以『特務』來概括明代宦官史,則異此的史料往往不取),或『非自覺』(泥於舊套,視野不開)的主觀原因;也有史料本身匱缺,又散漫於典籍,非下大力氣鈎稽,無能奏網羅之功的客觀原因。但它確實已經對明代宦官,乃至於明史的研究造成『堵塞』。因此我們說:明代宦官研究,與明史研究的其它任何一個領域相比,都更需要首先解決史料的問題。而欲有所突破,提升研究水平、拓寬研究路徑,必須以發掘、整理史料為首務,這樣才能為研究帶來一個真正的具有持續生命力的繁榮。   

(作者 胡丹,原載: 中國史研究動態2010年第2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