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漢魂 南宋末,陸秀夫、張世傑等宋臣擁立趙m[bǐng丙]為帝,流亡遷徙於南海的崖山一帶(廣東新會南80裏海中),宋廷百官及20萬軍民也駐於此。元軍步步緊逼,只好退守水域,住於艦船之中。宋有船1200餘艘,內大船極多。宋主將張世傑以舟師碇海中,其巨艦千餘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m居其中。這用大鐵索連起來的千餘艘戰艦,護衛着御舟。成為龐大的水上城堡,決一死戰。 1279年1月,元軍主帥(宋降將)張弘范以山北水淺,舟膠不能進,就轉而南入大海,與張世傑舟師相遇,宋船堅不能動,張弘范就以船載茅草,灌以膏脂,乘風放火燒船,而張世傑的戰艦又都塗上了泥,縛長木以拒火,張弘范亦無可奈何。至2月,宋軍士食乾糧已十餘日,飲海水,水咸,飲其嘔吐。李恆自廣州率兵來山會戰,張弘范命他守山北,張弘范以舟攻山南,張世傑腹背受敵,殊死戰中,矢石蔽空,宋軍傷亡慘重。情況緊急,陸秀夫見帝m舟大,且諸舟環結,料不能脫身,即背負七歲幼帝m蹈海死,後宮從死者很多,千艘戰艦沉海底。余舟尚存800艘。七日後,屍浮海上有十餘萬人。張世傑率艦至南海也投水殉國。南宋亡。從山大戰,也可知南宋時的海船實力。
正由於中國海船運載量大,穩定性強,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所以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願乘坐中國大海舶。這就與唐朝時,中外商人僧侶多乘外國『蕃舶』有很大的不同。說明着宋代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
宋代的主要航線有:
1.西洋航線
北宋中期西夏崛起於寧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規定,對西方貿易往來只能『自廣州路入貢,更不得於西蕃出入』。宋與西方各國的往來通道只能走海路了。宋代和西方各國通商,據【嶺外代答】(周去非著)、【諸蕃志】(趙汝適著,成書於1225年)等書記載就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重要的有高麗、日本、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臘(柬埔寨)、蒲甘(緬甸)、勃泥(加里曼丹北部),^[shé蛇]婆(爪哇)、三佛齊(蘇門答臘島的東南部)、大食、層拔(黑人國之意,在非洲中部的東海岸)等。遠遠超過了唐代的活動範圍。據【嶺外代答】說,這些國家與中國來往密切的第一是大食國,其次是^婆國,第三是三佛齊國,最後才是其他各國。這些國家都在亞非航路沿線。宋代遠洋航船已能橫渡印度洋,溝通了從中國直達紅海和東非的西洋航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