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2|回復: 0

[中医养生] 春天防中风 中医来支招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2-5-20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原因引起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大量的临床医学统计资料表明,5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早春时节。
  众所周知,春季气候变化大,暖中有寒,暖寒交替,有时一日气温三变。寒冷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从而引发脑缺血或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二病房主任滕秀英介绍,《黄帝内经》中曾描述“风为百病之长”。风为春季主气,善动不居,变化迅速,侵袭人体上下内外无所不入,风邪与人的体表接触,最易侵犯人体,故春季成了脑血管病的高危季节。
  中医认为,治病于后,不若养摄于先。那么,如何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春季防范中风的“偷袭”呢?滕秀英认为应该从四点做起——
  春多风病御风防邪
  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张开而津气外泄;春多风病,常挟寒、湿、燥、热等外邪,侵犯人体而致病。
  滕秀英指出,春天温差变化大,气候也较干燥,极易引发血流动力学改变。低温可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高,易使血栓形成;而血管收缩及痉挛可造成心肌和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因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致使血管壁弹性下降,调节能力减弱,较易诱发或加重脑血管病。所以,春天不宜减衣太急,减脱冬装尤须审慎,应遵循古谚所说的“春捂秋冻”,以御风防邪。
  疏肝解郁控制情绪
  滕秀英强调说,春季属肝木之令,在此季节调养肝脏功能,可带来一年的健康。古人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肝气失调可出现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反应于人体,常表现为急躁易怒、血压升高,甚至直接发病为急性脑卒中。而气候的变化无常,也会进一步影响高血压病人的情绪,致使血压波动。因此,疏肝解郁、情志条达有助于预防中风。
  适量运动合理膳食
  春季自然界阳气初生,人体养生也应着眼于一个“生”字,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规律。滕秀英医生解释说,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于表,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大脑血供相对减少,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同时,由于身体细胞内的水分丢失过多,血液变得浓稠、黏滞,血管腔也因血液量少而变窄,使得供应大脑的血液不足,严重时甚至发生闭塞,导致脑卒中的可能。因而,要适量增加户外运动,有效增加机体含氧量,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困顿,降低卒中的发病率。
  春天还应多吃些胡萝卜、大白菜、韭菜、马铃薯、柑橘之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此外,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例如苹果、海带及新鲜蔬菜等。
  防微杜渐及时就医
  滕秀英强调,预防中风还应防微杜渐,将中风扼杀在摇篮里。要充分认识中风早期征兆,及时就医,切忌马虎大意,酿成大患。
  步态异常走路腿脚无力,有踩棉花感,觉得像是“没有脚后跟”,此为中风先兆症状之一。如感到步态变化异常并伴有肢体麻木无力时,需及早就医。
  突发性眩晕眩晕是中风先兆中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发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最多。这种眩晕如坐车船,视物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甚至伴有恶心、呕吐。另外,突发性头痛、头胀也是先兆之一。
  嗜睡中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如果经过适量户外运动、通风换气后,仍是昏昏欲睡,甚至与人交谈或活动中就毫无征兆地进入睡眠状态,亦提示可能是中风在暗中捣鬼。
  血压异常既往有中风高危因素,且血压控制较平稳的中老年朋友,如果突然血压波动较大,如持续升高到200/120毫米汞柱以上,或是血压突然降至80/50毫米汞柱以下时,就有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