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封面 【天工開物】是明人宋應星1637年首次出版的(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如機械、磚、陶器、硫黃、蠟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綜合性科技著作,被稱之爲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是全世界第一部有關農牧業和手工業者生產製造的綜合型經典著作,是我國在歷史上傑出的高新科技經典著作,其圖文並茂高度重視實踐。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 這些先進的技術令西方驚嘆。世界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讚宋應星爲『中國的阿格里柯拉』、『中國的狄德羅』,更將【天工開物】與代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技術界最高水平的著作【礦冶全書】、18世紀法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相提並論。 【天工開物】全書在線閱讀——國學經典 1869年,儒蓮和法國化學家商畢昂把【天工開物】有關手工業各章的法文摘譯,集中收入在【中華帝國工業之今昔】一書中,在巴黎出版。1964年,德國學者蒂路,把【天工開物】前4章【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譯成德文並加了注釋,題目是:【宋應星著前四章】。196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任以都博士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了英文,並加了譯註,題爲【宋應星著,17世紀中國的技術書】,在倫敦和賓夕法尼亞兩地同時出版。這是【天工開物】的第一個歐洲文全譯本。後來因歷史緣故埋沒了300年 。直至【天工開物】由藏於日本的版本重印刊行中國。 目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成爲世界科學經典,並在各國廣爲流傳。如法國的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爲『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爲『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爲『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寫作的17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 【天工開物】的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在本書中,使用技術數據給出定量的記述,明確了先進的科學思想和邏輯性的記述,重視理論概念的導入,不是單純的技術記述。在農業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之比爲1∶25。又說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這些技術數據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苗、移栽和灌溉的理論基礎,這些在以前的農業書籍中都沒有提到過。 【天工開物】就是利用天地間的自然規律,結合人與自然的合力完成勞動的工具,找到工具的自然原理,爲人類生產生活服務。 所以,【天工開物】就是以『用』爲目的而展開的著作。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 作者簡介
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年),中國明末科學家,字長庚,漢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屬江西)人。 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於鄉;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諭,十一年爲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1641)爲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後棄官歸里,終老於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