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1|回覆: 0

[醫藥臨床] 李佃貴治潰瘍性結腸炎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潰瘍性結腸炎(簡稱UC)是一種主要累及直腸、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等,為臨床常見病、難治病。國醫大師李佃貴認為脾胃虛弱為本病發病之本,濁毒內蘊為發病之標,癰瘍內生為局部病理變化,治療上分期、分階段論治,發作期重在化濁解毒,緩解期重在健脾益腎,以期標本兼顧;強調辨病為先,以明確診斷,與證相合,宏微相參;將中藥硬膏、隔物灸等方法用於UC的治療,內外治法雙管齊下,把握UC發病與氣候的相關性,從飲食、情志、起居等方面調攝,治養於一體,縮短治療周期,防止復發。

病因病機

李佃貴認為本病病位在腸,與肝、脾、腎密切相關,尤以脾胃為甚,飲食不節(潔)、情志不調、勞倦內傷、起居失常乃其誘發因素,濁毒內蘊是致病關鍵,脾胃虛弱乃發病之本。二者在病程中互依共存,在疾病發作期和緩解期又各有側重。發作期以濁毒內盛為主,飲食、情志、外邪等誘因致傷及脾胃,運化失權,水濕泛濫,濕停久則濁聚,濕鬱結而熱化,熱極盛則成毒,濁毒相互膠結,如膏如脂,下結於腸腑,阻礙氣血運行,氣機失暢,血運停滯,脂絡失運失養,血肉腐敗,釀化為膿,而發本病。緩解期濁毒勢減,留伏體內,病情暫時緩解,而正氣已虛。若逢飲食、勞倦、情志、外感等誘因引發濁毒內邪浮動,腸絡受濁毒侵犯,癰瘍既成,膿血外溢,故本病時發時止。而濁毒之邪既是致病因素,同時也是病理產物,濁毒一旦形成,膠結於腸腑,經絡運行不暢,陽氣難以通達,久則傷津耗液,浩劫正氣,氣血不和,累及多髒,故病程遷延,反覆難愈。其病機演變及局部病理變化與內癰大有相似之筆,恰如張錫純所言:『熱毒侵入腸中肌膚,久至潰爛,亦猶湯火傷人肌膚至潰爛,是以純下血水雜以脂膜,即所謂腸潰瘍也。』再者結合臨床表現與腸鏡下可見病變處充血、糜爛、潰瘍徵象,故李佃貴指出脾胃虛弱為發病之本,濁毒內蘊為發病之標,癰瘍內生為局部病理變化。

辨治經驗

分期論治,標本兼顧。中醫外科學治療癰瘍分階段而治,立出『消、托、補』3個治療原則,李佃貴認為該病從臨床表現、局部病理變化及致病機理等方面,都與內癰有異曲同工之處,並結合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期與緩解期相交而作的特點,臨床上常分階段用藥,有所側重以期標本同治,常有顯效。

發作期:化濁解毒,消托並行,祛邪為宜 李佃貴認為濁毒內蘊是本病的致病關鍵,發作期多以實證、濁毒證為主,表現為腹痛、腹瀉、便黏液膿血、裏急後重、口乾口苦、舌紅或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故將化濁解毒立為大法,貫穿治療始終,使濁化毒解,癰瘍消於內而托於外,正氣得復,腸腑轉安。常用藥物有白頭翁、茵陳、黃連、敗醬草、地錦草,以清熱化濁解毒;【本草匯言】言:『地錦,涼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藥也。善通流血脈,專消解毒瘡。』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錦草有抗炎、抗菌、止血、止瀉等作用。藿香、佩蘭、豆蔻芳香辟濁解毒,濁化氣機得暢,毒邪易解;李佃貴強調臨證時當詳辨濁與毒,孰輕孰重,以資為化濁類與解毒類中藥用量佐以參考。若黏液多、裏急後重者,加佛手、陳皮、當歸、白芍行氣和血,調氣為主以除後重;或加用桔梗、白芷調肺氣以助大腸傳導;對於見膿血便多,李佃貴認為此乃濁毒入血入絡,腸絡脂膜受損,和血同時不忘化瘀通絡,臨證選用地榆、丹皮、墨旱蓮涼血止血斂瘡;三七粉、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止血;全蠍、蜈蚣以毒攻毒,活血通絡。該期雖以濁毒內蘊為主征,亦當佐以健脾、宣肺、調肝之品,以求正氣顧護、臟腑和合、邪不可干之意。薏苡仁、茯苓、白朮健脾之類,一可化濕濁之邪,二能健脾扶正以托邪外出,痛瀉要方具有調肝運脾之效,乃常選方藥;桔梗、陳皮、防風之屬宣肺通調水道,使濁無所藏,濁化則毒無所倚。其中防風一藥,李佃貴臨證運用頗有心得,一者能抵外來諸風,祛邪以止瀉;二者風能勝濕,風藥具有祛濕固瀉的作用;三者能振奮脾陽,使脾復運而升清;四者防風辛可散肝,輕可開閉,理脾助運而止瀉。該期重在化濁解毒,消托並行,以補為佐,升降脾胃以順特性。

緩解期:健脾益腎,佐清余邪,以補為重。李佃貴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乃濁毒與正氣相持階段,此期濁毒留戀不去,虛實夾雜,以正虛為主,表現為腹痛綿綿、久瀉不愈、黏液便與膿血便夾雜、小腹墜脹、面色少華、納谷不馨、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治當健脾固腎,兼以蕩滌余邪。常用藥物有太子參、茯苓、白朮、山藥、黃芪,健脾益氣血之源,其中黃芪一物,常生品、炙品共用,既能益氣健脾,又有斂瘡生肌之效,現代研究顯示黃芪中含有的黃芪多糖可降低腸道炎症反應,促進黏膜修復,改善腸道黏膜功能;若腎元不固,久瀉滑脫者加補骨脂、肉豆蔻,溫腎培元以固先天之本;或適時適量運用金櫻子、五倍子斂澀之品,五倍子味酸澀,入肺、大腸、腎經,藥性收斂,澀腸止瀉益彰,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五倍子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其所含成分鞣酸可作用於腸黏膜,促進潰瘍面癒合;金櫻子藥食同用,味酸澀,性平,入腎、膀胱、大腸經,【本草正】言其:『補五藏,養血氣……止脾瀉血痢及小水不禁。』攻專澀腸止瀉兼有固腎秘氣之力;葛根、升麻辛散透邪,勝濕止瀉,對於肛門下墜者尤為適宜;佐以黃連、敗醬草、半枝蓮化濁解毒,苦寒降瀉,通因通用,以清余邪;若濁毒久蘊,傷及腎陰腎陽者,常佐以烏梅、山萸肉、女貞子、墨旱蓮滋養腎陰;補骨脂、吳茱萸、炮姜溫補腎陽。該期重在健脾益腎,以補為要,佐清余邪,培補脾腎以固本源。

病症相合,宏微相參。李佃貴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衷中參西,首先強調辨病,明確診斷,防止漏診誤診;其次在宏觀辨證的基礎上,也注重和局部微觀辨證相結合,根據腸鏡像及病理的相關表現,病癥結合,精準辨證。若鏡下黏膜水腫、糜爛、潰瘍,其上覆苔黃色者,乃濁毒久稽不散,釀膿化瘍,常重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等,清熱化濁解毒之品;若出血點多,瘡面較大者,常用白及、血餘炭收澀斂瘡,促進局部瘡瘍癒合,現代研究表明白及多糖具有促進UC腸黏膜修復、抑制機體炎症反應和恢復免疫平衡的作用,與柳胺嘧啶作用相似;若黏膜水腫明顯,結腸囊袋變淺變鈍,或有假性息肉形成,此多為脾虛所致,常選用茯苓、白朮、砂仁、芡實等輕靈平淡之屬;芡實味甘澀,性平,乃脾腎之藥,而其味甘補脾,亦能利濕固瀉;若黏膜紫暗,有顆粒狀增生,腸腔狹窄或纖維化,乃濁毒蘊結腸腑,阻滯氣血運行,氣滯血瘀所致,多選用紅花、赤芍、三七粉、仙鶴草等理氣血、和血絡之品,其中仙鶴草一味,既能活血止血,又能收澀止痢,補虛健脾,對於患痢日久者,李佃貴常用量增至30g,以增強健脾固泄之功;若黏膜質脆,觸之易出血,多為濁毒之邪耗損陰液所致,常選用烏梅、石斛、女貞子、墨旱蓮等養陰護膜之類。諸藥共伍,病下辨證,宏微相參,藥有所專,故能事半功倍。

多措並施,內外共舉。【理瀹駢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外治法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不可或缺的方法,與內治共施,可獲備效。臨床上李佃貴將中藥硬膏、隔物灸等方法用於UC的治療,常有滿意的療效。中藥硬膏貼敷具有針灸穴位作用的某些特點,閉塞其氣,能使藥力透入皮膚以達到溫經養血、通脈貫絡的作用。臨床上常辨證用藥,發作期以化濁解毒,和胃通絡為主方,常用組方為苦參、茵陳、地錦草、兒茶、當歸、丹參、香附、藿香、陳皮、豆蔻、元胡、白芍;緩解期以溫中健脾,化濕止瀉為主方,常用組方為茯苓、白朮、薏苡仁、山藥、陳皮、葛根、小茴香、肉豆蔻、肉桂、紅景天、當歸、白芍、丹參、防風等;將上藥味共研粗末,陳醋及薑汁調膏,貼敷於腹部,並採用紅外線微波照射,促進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艾灸選穴主要有天樞、氣海、神闕、關元、中下脘等腹部穴位,艾條中主要成分是艾葉,【本草從新】中指出:『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艾火的溫熱刺激能直達機體內部,從而加強艾灸溫煦散寒、宣通氣血、疏和經絡的功效,隔姜灸在此功效基礎上增加了生薑溫寒散邪、益陽補虛的功效,尤其適用於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溫補陽氣,扶正祛邪。

治調相合,愈後防復。【醫旨緒餘】言:『痢者,利也,通利之義,乃時證也。』李佃貴在多年臨床中發現,潰瘍性結腸炎發病與季節變化呈正相關,尤其是在春之驚蟄,夏之大暑,秋之寒露高發或加重。因此將氣候與醫學結合起來,掌握疾病的發展規律,提前干預治療,除藥物治療外,飲食有節,以易消化、低脂肪、高熱量、優質蛋白為主,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情志有和,調護患者心理。起居規律,勞逸有序,避免熬夜、受涼、勞累等,將治養寓於一體,雙管齊下,防患於未然,降低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縮短療程,防止復發。

驗案舉隅

張某,女,39歲。主因斷腹痛、腹瀉夾黏液膿血便3年來就診。患者緣於3年前因精神抑鬱而致腹痛、腹瀉,便中夾黏液、膿血,於當地醫院查電子結腸鏡示:潰瘍性結腸炎。經口服美沙拉嗪藥物(具體用量不詳),便中未見膿血,仍有腹瀉、腹部隱痛。後就診於我院門診,現主症:腹痛(隱痛)腹瀉,6~7次/日,便質呈糊狀,色黃褐夾有少量黏液膿血,裏急後重、口乾、心煩、乏力、面色蒼白、納呆、寐可、小便可、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數等。查體:貧血貌,瞼結膜蒼白,臍周輕壓痛,余未見異常。

診斷:泄瀉(脾胃虛弱,濁毒內蘊)。

治法:健脾益氣,化濁解毒,斂瘍消瘡。

處方:黃連12g,白頭翁15g,敗醬草15g,地錦草12g,藿香12g,佩蘭12g,當歸12g,茯苓12g,白朮9g,仙鶴草15g,白芍15g,木香12g,地榆15g,三七粉2g,五倍子12g,防風9g,陳皮9g。14服,每日1劑,水煎服。配合中藥硬膏穴位貼敷。

二診:腹痛明顯緩解,便中未見膿血,仍有黏液,3~4次/日,乏力,余症均減輕,舌暗紅,苔薄黃膩,脈弦數。上方去敗醬草,藿香、佩蘭減至9g,加黃芪15g,太子參12g,芡實12g,增強健脾氣生氣血之力。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合中藥硬膏穴位貼敷。

三診:腹痛基本消失,大便1~2次/日,偶有黏液,時有心煩,夜間口乾明顯,舌暗紅,苔薄黃微膩,脈弦細數。上方去防風,加山萸肉12g,女貞子20g,墨旱蓮20g,以滋腎養陰。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四診:大便1~2次/日,不成形,無黏液膿血,口乾煩渴減輕,舌紅,苔薄黃,脈弦細。為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守方治療2個月,並囑患者調暢情緒,食飲有節。後複查電子腸鏡示:乙狀結腸黏膜充血。

按:患者中年女性,由於長期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致使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水濕泛濫,濕濁內阻,久而化生濁毒。濁毒內蘊,阻礙氣機,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溏泄;阻礙血脈,不通則痛,故腹痛,而腸道內呈潰結改變;濁毒下注,故肛門灼熱,糞便色黃褐夾帶有黏液、膿血;濁毒循道上蒸,故心煩、口乾,舌苔黃膩;而脾胃虛弱為發病之根本,故見面色蒼白、乏力症狀。方中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溫煦而不燥熱,【本草正義】謂其『清芳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之妙品』,佩蘭宣化濕濁而能定痛,二藥相須伍用芳香化濁,醒脾增食之效佳。黃連、白頭翁、敗醬草、地錦草長於蕩滌胃腸濕熱,調胃厚腸,兼有涼血止痢之功,四味配伍,協同為用,使濁毒之邪速去,胃腸復安;當歸、白芍、川芎、地榆、三七粉共奏活血養血、斂瘡護膜之效;木香、陳皮善走氣分,調氣則後重自除;仙鶴草、五倍子二者皆具收澀之性,安腸絡而止瀉痢;防風辛溫升散,升清止瀉為要;諸藥合用,共奏化濁解毒和胃安腸之功。二診時患者諸症減輕,舌苔轉為薄膩,此乃濁毒稍解,脾虛愈顯,加黃芪、太子參、芡實,補虛而不助燥之品,而芡實亦有固攝止瀉之力。三診時諸症均解,然患者病程久延,陰不斂陽,方中加山萸肉、女貞子、墨旱蓮,均入肝腎經,養陰生津,有調和陰陽之妙。四診時效不更方,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張紈 孫潤雪 婁瑩瑩 河北省中醫院 孫建慧 李婭 王彩雲 陳天鴿 河北中醫學院研究生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