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2|回覆: 0

[醫藥臨床] 韋立富用大杼穴治療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韋立富,南寧市針灸研究所主任醫師,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早年師從我國著名針灸學家朱璉,繼承發展了朱璉的針灸學術理論和思想,堅持取穴『少而精』的原則,其中採用大杼穴為主配合朱璉流派手法治療呼吸系統和骨關節系統慢性疾患,療效顯著,見解獨到,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經驗。

大杼穴,八會穴之骨會,別名背俞,為足太陽膀胱經代表穴之一,出自【靈樞·刺節真邪】,位於脊柱第一胸椎下,督脈旁開各一寸五分處取穴,為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督脈之別絡,【氣穴論】載:『督脈別經、手足太陽三脈之會,故為經脈之大機杼也。』【靈樞·海論】注曰:『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穴』,故大杼穴又直通沖脈,可調節沖脈之血氣。

大杼穴外行經於太陽經,內通督脈、沖脈,不但能調節本經經氣,還可調節與其絡屬聯通的其他經經氣,有強筋骨,理氣血,宣肺氣之效。

韋立富以大杼穴為主配合朱璉流派手法治療呼吸系統和骨關節系統慢性疾患,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頸椎病等,臨床療效顯著,手法獨特,應用廣泛,現總結如下。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為多種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症以高反應性氣道為特徵,其誘因複雜,包括宿主因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症狀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甚至呼吸困難。

韋立富因時制宜,針對患者的急性發作期及緩解期制定了兩套治療方案,其中均以大杼穴為主穴,急性期大杼與定喘、合谷交替針刺,每次一穴,輔以針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緩慢捻進法進針後,快慢結合捻針使刺激逐漸增強,使患者有線狀或放射狀酸麻感),5~10分行針一次,留針30分鐘即可起到鎮咳平喘之效。緩解期大杼穴為主穴,配穴選取風池、肺俞、附分、膏肓、足三裏,均雙側取穴,每次取2~4穴,手法行針刺抑制法二型(緩慢捻進法進針後,繼續緩慢而平穩的捻轉,當患者出現局部或放散的酸麻感後留針),留針15分鐘後緩慢捻轉出針,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季節性發作者於節氣變化前半個月進行治療,可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

針灸資生經】曰:『大杼,治風勞氣咳嗽,氣急。』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病機為本虛標實,其本虛為肺腎虧虛,標實為寒熱之邪所致痰濁氣逆。大杼穴本屬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夾督脈而行於背部兩側,主衛陽之表,肺在體合皮,故肺氣上逆,可調太陽膀胱經,振奮衛陽體表之氣御邪於外,通利肺氣。足太陽膀胱經又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裏,取膀胱經大杼穴可解腎不納氣之喘咳。針刺抑制手法有鎮靜緩解之效,可以促進高級中樞對身體上的機能亢進現象起到正常抑制作用,從而降低對過敏原的變態反應,平息支氣管痙攣引發的喘咳。

驗案:

3歲幼女,過敏哮喘兩年(主要過敏物為牛奶),伴有胸悶,呼吸困難。診為:過敏性哮喘,小兒營養不良。

因患兒虛弱,韋立富初補足三裏。旬日,患兒氣血有盈後,取正坐位,針雙側大杼穴,行抑制法二型,留針15分,留針期間嘗試予患兒牛奶飲用,飲250毫升未見哮喘發作,1個月後隨診哮喘無再發。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是指特應性個體接觸變應原後,在鼻腔發生變態反應的非感染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鼻塞、鼻癢、清水樣流涕和陣發性噴嚏,同時常伴有嗅覺減退、頭痛及耳、眼、咽喉瘙癢等。本病常於春秋季反覆發作,多由肺腎虧虛,正氣不足所致,衛表不固則腠理疏鬆,遇風寒之邪侵襲,衛陽被遏於內,壅塞不通,肺氣不得宣發肅降,上竄鼻竅。

韋立富針對過敏性鼻炎病機虛實夾雜,採用大杼穴針刺與溫和灸並用的方式來進行治療。在大杼(雙)、印堂、風池(雙)、迎香(雙)等穴中,鼻周選取1穴,遠端選取1穴,行針刺抑制法二型手法,有放射性針感後,留針30分鐘。鼻周穴以迅速抖出法起針,遠端穴以輕捻提針法起針。在大杼穴行溫和灸法1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素問·水熱穴論】云:『大杼、中府、缺盆、風門,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大杼為手、足太陽及督脈三經交匯,其位又於胸背部,故刺之可泄胸中郁阻之衛陽,通調肺氣。肺開竅於鼻,針刺大杼配合鼻周取穴,兩者遠近同調肺氣,相得益彰,肺氣順則鼻竅開。行針刺抑制法二型手法可以減少鼻腔,乃至整個上呼吸道對過敏性物質的炎性反應,緩解病症。由於本病為臟腑正氣不足,外淫侵襲所致,在大杼穴行溫和灸,可以提升機體正氣抵禦外邪,對交感神經、周圍神經、乃至顱神經都有良性調節作用,最後在大腦皮層和高級中樞的指揮調整下,鼻道的炎性水腫得到控制、消除,免疫能力得到提高,上呼吸道功能得以恢復正常。

驗案:

青某,26歲男性,鼻塞、流涕反覆3年,天氣變化及晨起時加重。診為:過敏性鼻炎。

患者取正坐位,韋立富在大杼(雙)、印堂、風池(雙)、迎香(雙)、風門(雙)、合谷(雙)等穴中,每次選2~3穴,行針刺抑制法二型手法,留針30分,溫和灸大杼、大椎、風門共10分鐘。每日一次,治療1個療程後,鼻塞、流涕減輕,3個療程後症狀基本消失。

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系列頸椎綜合症的統稱,以骨關節及軟組織病理性退行性改變為基礎,包括頸椎骨關節炎,頸椎間盤病變,頸神經根綜合症等,多由頸椎長期勞損所致。症狀表現為頸項部疼痛、酸脹、麻木,伴有頸部活動受限,放射性背部、上肢、手部麻痛,可並發眩暈、頭痛、噁心、耳鳴、耳聾等與頸部體位改變相關的症狀。在中醫學上歸為『痹症』『項強』。頸椎病病因或為外傷勞損(筋傷骨勞),或為感受外淫風寒濕之邪(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或為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與氣、血、骨密切相關。

韋立富針對頸椎病不同證型,採用大杼穴針刺、艾灸、拔罐等療法相互配合的方式來進行治療。主要選穴:大杼、天柱、風池、外關,頸型活動受限者加附分、支溝,椎動脈型頭暈、頭痛者加新設(風池穴直下,第4頸椎旁開3厘米),神經根型上肢麻痛者加新義(撓骨粗隆和尺骨粗隆之間,同手三裏穴同高)。行針刺抑制法一型手法,需出現放射性針感,留針30分鐘後緩慢捻轉出針。感受風寒濕邪,因疼痛活動不利者,大杼穴拔罐10分鐘。氣血虧虛,肢體麻木無力者,大杼穴溫和灸20分鐘。每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療程。

針灸甲乙經·卷七】:『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夾脊並有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難經·四十五難】:『骨會大杼。』文獻中皆提示了大杼穴在治療頸椎病當中的重要性。

首先大杼穴歸屬足太陽經,足太陽經行於頸椎兩側,與分肉經筋緊密聯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選取大杼穴可以很好的緩解頸肩肌肉軟組織損傷,解除頸部活動受限。其次足太陽經夾督脈而並行,主一身之表,為抵禦外邪的屏障,在大杼穴進行艾灸可以扶陽固表,拔罐可以祛風散寒除濕。八會穴中大杼穴為『骨會』,對以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為主的頸椎病效果顯著。所配穴位,天柱、風池、新設、附分為局部選穴,針刺可緩解肌肉痙攣,散結止痛,其中新設穴為朱璉經驗用穴,其深部為頸動脈,針刺可以改善頭部供血,緩解眩暈、噁心。新義、外關、支溝為遠端取穴,穴周有肌腱和神經走行,取之可以治療頸椎病神經根病變引起的上肢麻木無力,放射性疼痛。針刺抑制法一型手法能有效抑制病變部位疼痛信號向中樞傳遞,減輕急性期疼痛程度。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激發高級中樞系統對低級中樞的調節機能,消腫、消炎,緩解肌肉、椎間韌帶痙攣。

驗案:

周某,50歲女性,頸項部疼痛,伴右手發麻6年余。患者因痛徹肩背,頸部仰俯活動受限,頭暈、頭痛、右手麻木無力。診斷:頸椎病。患者正坐位,韋立富在大杼(雙)、天柱(雙)、風池(雙)、附分(雙)、外關(雙)、支溝(雙)、新設(雙)、新義(雙)等穴中,每次選2-3穴,行針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針30分,溫和灸或拔罐大杼穴15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後,頸項部疼痛減輕,活動比較自如。2個療程後,除偶有手麻,其他症狀基本消失。

韋立富治療各種疾病,以某一穴為主,對症配穴,每次只取2~3穴,既對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又減少了患者的正氣耗損,同時採用朱璉學派針刺、艾灸手法增強穴位感應,提升療效。這些寶貴學術經驗都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實踐、研究,以期更好的發揚中醫特色優勢。(霍金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吳鵬 廣西南寧市第七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